003 一上來就這麼俗的?(第1/3頁)
章節報錯
學宮門前,像檀纓這樣去迎人的,其實還有很多。
有年紀稍大的父母,也有正當壯年的家臣,亦有年紀輕輕的同窗好友。
有人穿著專事耕作的粗衣,有人披著匠人做工的油袍。
有檀纓這樣一身緊緻小衫的秦國帥逼,亦有長靴短袖滿身口袋的燕人行者。
這些人不僅階級和行業不同,甚至連國籍都不同。
正如光武帝所倡導的那樣:不論權貴庶民,國之內外,皆可求道。
然求道者眾,得道者寡。
能走到這裡,屬實不易。
想要參加稷下學宮的道選,先要透過自薦與面薦。
自薦是寄來書信,簡要介紹自己的出身和學識,並附論文一篇,談談自己對某件事、某個人、某種理論的看法。
以秦學宮為例,每年收到的自薦信數量在5萬上下,老師們會從中選取千餘人,奔赴各國王都主持面薦,以談話和出題的方式,選取至多500人來鹹京參加道選。
按比例來說,能走到這裡,至少也是百裡挑一的人才了。
面對這樣的選拔機制,除了帥一無是處的檀纓,當然是連自薦那一關都過不去的。
先不說他徒有其表言之無物,單是自報家門時,亮出“王室伴讀”這個身份就足夠涼透了。
至於贏越這樣的權貴,走到這一步自是順理成章。
可那些農戶、匠人的孩子,又是如何跨越重重阻礙的呢?
在庸碌的環境中,他們是怎樣生出別樣才華的,又是如何以寥寥幾筆自薦被老師發現的?
成功入選後又將學些什麼?
以怎樣的姿勢得道?
什麼樣的想法才能被天道垂青?
得道的瞬間會不會很爽?
好奇啊,好想知道。
檀纓不覺嗦起口水。
期待之間,隆隆之聲漸起,兩道巨石宮門向左右緩慢展開。
道選畢,學士歸。
檀纓鶴立於迎風人群之間,透過那逐漸擴大的縫隙,總算看到了這個時代的菁英學士。
那是一群意氣風發,闊步前行的俊傑。
根本無須服飾彰顯,他們的眼神裡,姿態間,已滿是力量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