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麼?

這個問題,A師兄曾經問過我三次。

筆者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自我介紹一下。

筆者本科畢業於某985大學,碩博連讀後跟隨導師進行量子力學這一塊的研究。

我有一位師兄,且稱他為A師兄。

A師兄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3歲便是獲得了碩士學位,而後前往普林斯頓攻讀博士,兩年後拿到了博士學位作為傑青回國。

A師兄當初在大學時候,研究生就是跟著導師的,不過回國之後,回到學校卻是有著自己的研究基金和專案,只是偶爾會來導師這邊的實驗室竄門。

我和A師兄第一次見面時候,A師兄就問了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

時間是什麼?

這個問題,筆者雖然沒有過多的去思考,但作為一位量子力學方面的物理博士,自然也是看過前輩們的定義的。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將時間進行了解釋。

時間就是運動的量度。

事物在不停變化,我們以“時間”為度量對這種變化的計量。

聽著很合乎邏輯。

但如果一切都不改變,一切都不運動,時間就會停止嗎?時間就不存在嗎?

與之相反的,另外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提出了相反的概念,他認為時間是永遠均勻流動的,它不依賴於任何外界事物,是絕對存在的。

在牛頓看來,絕對時間是觸控不到的,只有透過計算間接的理解,也就是我們賦予時間的,秒,分,鍾,天……,但與絕對時間依然有著偏差。

很顯然,隨著科學的進步,牛頓的理論佔據了上風,但隨著第三位的科學家的出現,時間又有了新的概念。

場!

愛因斯坦將時間和空間進行了結合,定義為了引力場。

時間開始和空間幾何交織在了一起,也證明了亞里士多德和牛頓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也都是錯誤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關於時間就蓋棺定論了。

量子力學的發展,再次打破了關於時間的定義。

“在量子微觀世界裡,每一件事物都是獨立的,時間也是一樣,並不是均勻流動,而是如同袋鼠一樣,從一個點跳向另外一個點,只不過這個點的距離可能比普朗克時間還要小。”

“也就是說,時間存在一個最小時間段,在此之下其實沒有時間的概念,至少現代的科學察覺不到。”

這是筆者當時第一次回答師兄的問題,師兄得知答案之後,笑了笑沒說什麼。

第二次見到A師兄是在兩年後,那個時候A師兄的狀況很不好,研究的專案被砍掉了,導師說A師兄已經入魔了,而我在學校外的咖啡館,見到了入魔的師兄。

不修邊幅,滿臉鬍子,雞窩狀的油膩頭髮,正在咖啡館的桌子上,拿著筆記本寫著什麼。

“時間是什麼?”

筆者當時沉默了,因為導師告知過我A師兄入魔的原因,A師兄陷入了對時間的瘋狂探究中,已經走不出來了。

看到筆者沒有回答,A師兄沒覺得意外,笑著把手上的筆記本遞給了我,那上面畫著蛇類怪物照片,這些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嘴巴銜著尾巴。

“這叫銜尾蛇,公元前1600多年,古埃及的賢者,用此來表示太陽東昇西落的迴圈旅程,叫做《永恆迴圈》。”

“第二張是印度神話中,蛇神舍沙環繞著龜神俱利摩,作為世界的根基駝起背上扛著整個世界的八頭大象。”

“第三張是公元5600年前,我國的凌家灘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