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星系之中,帝國艦隊的艦隊依然在卡爾尼的指揮下和泰倫的生物戰艦進行著戰鬥。

但是泰倫生物戰艦的數量太多了,即使帝國戰艦在質量上一般遠遠勝過同體型的泰倫的生物艦船,依舊有眾多的生物艦船將整個長河星團團圍住。

蟲巢意志所形成的亞空間陰影遮蔽了人類與亞空間的聯絡。

好在人類此時並不依靠亞空間來實現超光速移動和交流。

長河星依舊可以和帝國中樞保持通訊,星空中的帝國戰艦也可以在甩開生物戰艦後,透過超空間引擎前往另一個星系修理戰艦裝甲或補充彈藥。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泰倫生物的包圍對帝國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那些位於白鹿星系的星球的太空港、其星球軌道上的那些衛星,軌道防禦平臺,都被泰倫的生物戰艦所摧毀。

就連位於恆星周圍的火力強大。防禦力量驚人的恆星基地,也在無數泰倫生物戰艦的攻擊下變得滿是瘡痍。眾多的功能區域遭到了破壞。

許多星際戰士和星界軍在其中對抗著那些突入的各式各樣的泰倫生物。

以上種種使得帝國艦隊無法從白鹿星系中的各個帝國世界和太空堡壘中,得到一個可以讓他們停靠的,來讓他們重新修整補給的地方。

所以帝國艦隊中的戰艦狀態不佳時,只能不遠數光年,跑到另一個星系來進行修整補給,然後重新回到戰場。而不是在本星系中最近的帝國世界進行修整。

換源app】

而這,也意味著帝國的艦隊很難對白鹿星系帝國世界上的帝國部隊進行支援。

為了將帝國戰艦的機動性發揮出來,作為總司令的卡爾尼把兵力零星散佈得很開。

帝國戰艦通常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時隱時現,出沒無常,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這樣可以靈活機動地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泰倫。

帝國的戰艦在廣闊的太空中靠著機動性,可以牽制、消滅數量是自己數十倍的生物戰艦。

但如果帝國戰艦主動靠近行星,那就是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

即使帝國戰艦的效能優越,也根本無法抗衡數量是其數十倍、數百倍的泰倫生物戰艦的攻擊。

如同一頭雄獅主動跳進數量眾多且十分飢餓的鬣狗群中。雄獅或許能夠帶走幾頭鬣狗,但最終也一定會倒下。

並且,戰艦靠近帝國世界,也很可能吸引更多的泰倫生物飛船靠近過來,給星球帶來更大的威脅。

所以,帝國的戰艦無法靠近各個被泰倫生物戰艦裡三圈外三圈包圍的星球,也不能靠近那些星球。

數量眾多的泰倫生物戰艦完全將帝國世界給包圍,使得各個世界雖然和帝國保持著聯絡,但無法進行得到任何來自帝國的物資或兵力支援。

無論是食物、礦物、還是能源,那些被包圍的世界都是一直在消耗,從未有補充。

在過去,帝國之所以大部分時候能單靠一兩艘戰艦就平定一個星球的叛亂。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上的大威力武器能夠直接對地進行攻擊,而地面上的反抗軍毫無防禦之力。一部分原因是帝國子民對於帝皇的信仰,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帝國子民畏懼帝國對叛徒的手段。

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單靠一兩艘的帝國戰艦,就能完成對一整顆行星封鎖。

在以前那個缺少戰艦的時代,數百艘戰艦已經算是傾盡了舉國之力的戰爭。而一支海軍艦隊,一支通常管理著一整個星區或者數個星區的海軍艦隊通常戰艦數量不超過四十艘,主力艦不超過二十艘。

一兩艘海軍戰艦,已經足夠斷絕一整顆星球和外界的來往,而這對於某些星球來說是十分致命的。

通常來說,一顆星球如此的巨大,即使不與外界來往,也能夠完成自給自足。

但過去,在帝國的命令或是自身特點下,帝國的各個世界大多數都是朝著某個方向進行了針對性的發展,他們的發展並不全面。

一些農業世界就只負責生產食物,其他方面十分薄弱。一些礦業世界就只負責採礦,其他什麼都不管。

如果帝國戰艦封鎖的叛亂星球是一顆巢都世界的話,那麼即使他什麼都不做,要不了多久,他們身下的這顆星球也會重新選擇迴歸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