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宇宙中,凡是帝國幅員所及之處,便有帝皇指引下的星際戰士,在默默守護著人類的福祗與和平。

這些戰士透過基因改造、心理培訓和無法想像的嚴酷訓練,在一切方面都超越凡人。

他們為敵人所畏懼,為受庇護者所敬畏。

不過,這些戰士的數量稀少,大叛亂後更是在《阿斯塔特聖典》的指導下,成為戰團級的小規模部隊。

一支星際戰士戰團通常只有近千人,這使得帝國很難像大遠征那樣以星際戰士為主力,發動大規模的遠征。

但是,自攝政王西維爾領導帝國之後,帝國的生物技術突飛勐進。

一種名為基因種子純化的技術被研究出來,它可以被用來分離、改進遺傳物質。帝國的專家透過這種技術剔除了一些基因種子中的缺陷,並創造出了更加強大的基因種子。

且帝國的生物專家和一些星際戰士戰團的藥劑師聯合創造出了十分安全,所有人類能進行的阿斯塔特改造手術。

再加上帝國的生物技術可以使帝國大規模批次製造基因種子,帝國完全擁有對星際戰士進行大規模擴軍的能力。

因此,當帝國向銀河系中所有的獸人全面開戰時,在西維爾的命令下,人類帝國中的星際戰士數量頓時翻了十倍以上,並且重新組建了星際戰士軍團。

但是西維爾必須重新為星際戰士軍團設定一套規範,因為過去大遠征時期的星際戰士軍團的組織構架十分混亂。

比如第一軍團同時具備三個系統,也就是三個指揮鏈。這三個系統有各自完整的垂直結構。

每個第一軍團的星際戰士,至少都屬於一到兩個系統。而且他在每個系統的地位還經常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的下級可能還是他的上級。

而且大遠征時期,許多軍團的編制因為原體的怪癖和喜好而變得和其他軍團完全不同。

比如死亡守衛,分為了七個大連。理論上每個連隊擁有大概“七”萬名星際戰士。

也就是說死亡守衛的兵力數大概是四十九萬名阿斯塔特,可事實上死亡守衛軍團的兵力從未接近過這個數字。

但性格扭曲的莫塔裡安就是非要搞這麼一個編制。

而另一個使用大連的還有太空野狼軍團,他們將軍團分為十三個大連。不過大連之間人數相差極大,有的近千,有的過萬。

除了這些軍團外,千子軍團分為九個學會,學會下又分為學環。而每個學會所有的學環數量就如同學環自身的人數一樣出於某種目的而特意保持不同。

白色疤痕軍團有著部落編制,而這些部落的數量並不規則。也有著戰團編制,戰團的人數從五千到兩萬人不等。然後下面是兄弟會編制,彼此之間規模差距也極大,數百到數千不等。

還有什麼把軍團分為數百個連隊,用三重天球體系管理的聖血天使。單位編號和紋章隨時交換、改變和調整,人員與資源隨時重新分配的阿爾法等等。

即使是基裡曼所領導的極限戰士軍團,編制似乎和《阿斯塔特聖典》規定的戰團差不多,只不過人數擴大了十倍。比如極限戰士軍團的連隊編制是一千人,戰團是一萬人。

但是除開傳統的作戰序列之外,極限戰士也有一些獨立於基本機構之外的特有編制。

各個軍團之間的編制亂的讓人頭大,幾乎就沒有相同的。

這種混亂的編制當然會對整個帝國的軍事行動造成嚴重的影響。

就像在大遠征時期的許多次行動裡,帝國都在正確分類白疤分遣隊上遇到了問題,既有在補給方面的,也有在正確評估對方軍隊威脅水平方面的。

在某個世界上,兩個白疤部落被派去剷除叛亂的人類飛地,大遠征後勤司為他們提供了兩個標準的阿斯塔特戰團所需的彈藥和補給,結果發現這批物資無法滿足白疤軍團派出的兩個超規格部落的需要。

而另一次事件中,一支負責圍攻異形種族據點的大規模極限戰士特遣隊要求帝國派出一支規模類似的阿斯塔特軍團部隊進行增援,只是軍務部的戰略家們錯誤地將附近的白疤部落指派去參加這次衝突,該部落的人數只有極限戰士部隊的一半。

在西維爾的設想中,未來可能會有數百支軍團為帝國效力。

單單在“野獸建軍”中,帝國就成立了五十三支星際戰士軍團。

如果每支軍團的都搞一個與眾不同的編制,那就意味著五十三種不同的軍團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