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初刊(二)(第1/4頁)
章節報錯
(4k大章!求票票!求訂閱!)
《大西洋日報》這麼做簡直是蝦仁豬心!
他們選擇這樣一個矛頭作為打響報社地位和名號的關鍵。
黑寡婦的作用是抓住讀者眼球,但如何讓讀者信服,並堅持訂閱購買報紙,給自己豎立一個抨擊物件,照著腦袋猛槌就是最好的辦法。
接著費城那邊的東風,《大西洋日報》將矛頭直指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韋恩惠勒。
【韋恩惠勒出生於1869年,在俄亥俄州東部的一座農場長大。
有一天,有個喝醉酒的農場工人不小心用乾草叉刺傷了他的腿。
雖然惠勒並不曾被酒精害得腦袋不清醒,但自此以後便產生了一種傳道式的熱情,即要把酒精從醜國人的生活裡趕出去。
取得律師資格後,他擔任了俄亥俄州反沙龍聯盟的負責人,並迅速表現出了玩弄ZZ手腕的才華。
1905年,他盯上了俄亥俄州大受歡迎的州長。
兩年前,此任州長憑有史以來最多票數當選,還經常被人說成能夠入主白房子的候選人。
遺憾的是,州長並不支援驅逐酒精的訴求。
湊巧的是這位州長就是未來的醜國駐法大使邁倫赫裡克,他馬上就會吃到苦頭了——反對韋恩惠勒永遠得不償失。
惠勒是個宣傳大師,他只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把所有不肯全心全意支援禁酒令的官兒通通趕下臺。
而且,他還打算不擇手段地這麼幹。
他僱用私家偵探監視對自己不夠熱情的官員,深挖他們身上見不得光的醜事,還認為勒索是實現預期目的的合理手段。
除了讓醜國全面禁酒,一切對他來說都無關緊要。
其他禁酒團體則投身於各種枝節問題——菸草、短裙、爵士樂,甚至郵局政策和有關部門對公共事業單位的所有權。而惠勒只宣傳唯一的一條資訊:喝酒讓人貧困,讓婚姻解體,喝酒造成經濟損失,喝酒是現代社會一切罪惡之母。
邁倫赫裡克反對惠勒在俄亥俄州禁酒的號召,讓自己顯得像是跟民眾脫了節,缺乏同情心。
他被壓倒性地擊敗了,再也沒能當選任何公職。
相反,一位後起的ZZ新秀,平庸得一無是處的沃倫哈丁卻成了副州長。
醜國各地的官員們迅速認識到,要麼支援惠勒,支援他的反沙龍聯盟,要麼放棄再次當選的指望。
在“惠勒主義”的大旗下,醜國的許多州早在禁酒令生效前就徹底禁酒了。
到1917年,實現了27個州完全禁酒,還有好幾個州基本上禁酒。
那時候,若旅行穿越全醜,從得克薩斯州到北達科他州,從猶他州到東部沿海地區,你有可能連一個販酒的地方都碰不到。
只有零星散落的少數居民點,大多集中在城市和工業區中有大量居民的地方,才可能弄到一杯酒下肚。
不過,這些地方的飲酒習俗也最根深蒂固,反沙龍聯盟改變地方法律的機會很小。
但沒過多久惠勒得到了一塊幸運符:一站爆發了。
一站爆發時,大多醜國人心滿意足地認為那是一場遙遠的歐洲衝突。
但德國在戰術上犯了一些天大的錯誤,徹底扭轉了醜國人的這種無知情緒。
首先,它開始轟炸平民,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野蠻行徑。
起初,德國每天下午5點派飛機到巴黎往城裡投擲一枚炸彈,只投一枚,以此作為實驗,醜國進行抗議。
接下來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德國宣佈將以海上的客船為攻擊目標。
1915年5月,一艘德國U型潛艇用魚雷擊中了在愛爾蘭海岸金塞爾附近中立水域航行的客輪“盧西塔尼亞號”。
短短18分鐘船就沉沒了,造成了1200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