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稍後還有加更!)

嘿手黨沒事不是因為他們的體系多厲害,是因為取名太過乏味,基本上義大利出來的都可以叫嘿手黨。

但是嘿手黨也分不同的派系和組織,而且,將義大利「Mafia西西里嘿幫」稱為「嘿手黨」並非意譯,而是一百多年前醜國的新聞記者出了失誤之後,中文報道翻譯轉載時以訛傳訛的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醜國各大城市都迎來了大量來自義大利南部的移民,僅紐約在1900年就有近20萬義大利人。

這當中固然有不少屬於Mafia的不法之徒,然而在Mafia成員來到醜國的義大利人社群之前,這裡已經流行一種名為「黑手」的敲詐勒索犯罪。

這類犯罪起源於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在醜國則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出現。

一般來說,罪犯會使用匿名信對受害者發出人身威脅,以勒索錢財。

如果受害者拒絕付錢,罪犯為了實現勒索信中的威脅,會對受害者進行綁架、暗殺乃至向其居所縱火、引爆炸彈,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他們會這樣寫: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警告你。週日早上十點,必須把三百美元放到第三大道與第二街街角,否則我們就點火把你炸上天。好好想想,這可是我給你的最後一次提醒。

簽名:「嘿手」

這種敲詐勒索犯罪之所以被稱為「嘿手」,其實還是報道此類犯罪的醜國記者的發明。

在最早出現「嘿手」式犯罪的布魯克林,向受害人發出的勒索信當時還並未署名。

而當地記者卻為了製造聳人聽聞的新聞效果,借用當時西班牙警察以黑色手印標記反ZF團體首腦的做法,編造出了「勒索信以黑色手印結尾」的傳聞。

結果,「嘿手」之名卻由此不脛而走。

自此之後,醜國各大城市的義大利人社群出現的「嘿手」類犯罪,其勒索信結尾都開始出現了黑色手印,或者子彈、骷髏、墓碑等具有「威脅生命」意味的標識。

而有的勒索信,乾脆以ManoNera——義大利語「嘿手」,或結尾,以標明其威脅性。

從「嘿手」勒索信種類不一的結尾標識可知,這類犯罪並沒有統一而嚴密的組織,有的甚至僅僅是個人作案。

但由於醜國城市極大的人員流動性,特別是「嘿手」針對的勒索物件幾乎都是初來乍到、語言不通的義大利同胞,受害者很難向警局報案,即便報案了警察也往往束手無策。

許多無法得到警局保護的「嘿手」受害者,轉而請求來自西西里的Mafia嘿幫或來自那不勒斯的Camorra嘿幫的庇護,有的甚至自組幫會,以應對「嘿手」的威脅。

這是極其諷刺的一個現象,在二十世紀初,由於各類「嘿手」犯罪團伙與義大利嘿幫之間爭鬥、仇殺不斷,醜國各大城市的義大利人社群都成了戰場。

儘管「嘿手」犯罪與義大利嘿幫沒有直接聯絡,但在外界眼中,兩類同屬義大利人的犯罪組織並沒有太大區別。

於是,發生在義大利社群裡的各類謀殺、勒索、搶劫等惡性刑事案件,最後都被歸結於「黑色」作案,Mafia等義大利黑幫也被稱為「嘿手會」或「嘿手幫」。

儘管公眾難以分辨實施「嘿手」的犯罪組織和真正的嘿幫,但警方對此還是比較瞭解的。

在警方看來,義大利嘿幫行兇殺人的典型特徵,就是將受害者屍體塞進圓桶裡,並棄之荒野。

而至於中文對於嘿手黨一詞的翻譯,純粹是個誤會,最初與一樁義大利嘿幫實施的謀殺案有關。

1909年,紐約一位專門負責有組織犯罪的警官,在赴西西里調查嘿幫案情時慘遭殺害。

這宗國際案件一時轟動全球,創刊於同一年的清末著名刊物「時報」,第一期即譯介了相關報道,敘述了「嘿手」犯罪和義大利嘿幫的來龍去脈。

而「時報」也像外國媒體那樣,把義大利嘿幫與「嘿手」混為一談,創造出了「嘿手黨」這個名稱。

這篇文章不僅對「嘿手」犯罪過程有詳細的描述,還對義大利嘿幫中,西西里的Mafia和那不勒斯的Camorra兩大派系之間的矛盾有所涉及。

一站結束後,「嘿手」犯罪在警方的打擊和義大利嘿幫的「照顧」下日漸式微,醜國的義大利人社群轉而陷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兩大嘿幫派系的內戰。

與此同時,相鄰地區的愛爾蘭嘿幫也虎視眈眈,他們自命為白手幫,專門與義大利人作對。

像裡卡多他們這種以「家族」為活動基礎的Mafia嘿幫,其組織最為嚴密,成員向心力和忠誠度也最強。

而這個時期,因為義大利本土對於嘿幫的制裁,導致不少義大利人來到醜國,Mafia平添不少生力軍。

這也就導致他們的實力愈發壯大,給人一種滿哪都是他們的既視感。

——————————

“你們都聽好了,把我的話牢牢記在心裡,如今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不是暴力分子,不崇尚犯罪,我們跟嘿手黨是兩路人!”

這是黎耀陽第一次開誠佈公的跟大家明確,他希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小五怔了下,立馬道:

“我明白了,對不起陽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