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第一份便士報《太陽報》靠聳人聽聞的新聞打動市井民眾,以“人情味”的報道手法取勝。

當時登載的整版文章,常常是報道通篇未用姓名,如果不是使用了“最近”這個詞的話,報道看起來就有可能是屬於虛構的。

而《先驅報》剛創辦時,也模仿太陽報的手法,採用聳人聽聞的題材。

就刊登暴力新聞而言, 《先驅報》是毫無顧忌的,但以後,《先驅報》逐年向新聞報道的其它領域擴充套件。

比如開闢對於任何報刊來說都是最出色的金融專欄;

還開闢了一個有趣的“讀者來信”欄;

還促進了批評性的評論欄和社交新聞的發展;

早在別的報刊編輯尚未認識到體育新聞的吸引力之前,《先驅報》又提供了體育新聞。

而《論壇報》則又是一種風格。

儘管它在創刊號中就表明了是以1美分的售價與其他便士報一樣地面向大眾,但還是凸現出了差異之處。

因為這一期的全部內容都是嚴肅的問題討論與新聞報道,而不是單純地追求情感刺激。

《論壇報》的辦報理念是“對於民眾既可用渲染情感刺激去吸引, 也可用講道理去吸引。”

這麼多年來,討論了很多問題, 所選取的內容大多是普通人所關注的:政治、農業、勞工、教育、債務恐慌、婦女權利、禁酒、婚姻、邊疆及黑奴制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曾是《論壇報》的駐倫敦記者之一,撰稿時間長達10年之久。

其實辦一份報紙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理論上來說,一份發行量不到2萬份的地方性報紙,只要十幾個人就能完成內容方面的製作。

因為規模實在太小了,整個新聞編輯部能有9個文字記者、2個攝影記者和4個編輯,基本就夠用了

遇到重大的報道時,執行總編輯與晚班編輯一起商議一下即可。

但每天出將近50個版,發行量在20萬份左右的大報紙就完全不一樣了,至少看上去不像過家家。

每天上午下午兩個會是必須的吧?

各個板塊的主編都要參加,比如城市、經濟、體育、文化、社論等等。

會議也沒什麼複雜的,主要是通報當天各個方面的新聞線索,確定當天重點新聞題目;

下午,再舉行另外一個例會,由值班總編輯主持,主要內容是確定當天的頭條稿件或者圖片, 確定上一版的主要稿件。

這樣的例會,在一些著名的大報也常見。

看《紐約時報》對一些國內國際事件的報道,發現除了即時性的報道外,同時還有大的背景以及相關的報道、觀點等。

這些都是必須在例會上完成的,大家一起分析一週重要的事件,討論報道規模和方式,從而使得報道顯得十分豐富和充實。

但無論大報還是小報,新聞界在對待新聞的態度上,永遠都是“時效第一”。

在小報裡,每天記者寫的當日新聞,是該報重要的報道源。

他們的稿子,將決定著當天報紙的出版情況。

許多報紙都出版有“最終版”,所謂最終版,就是最後完全截稿後才印刷的版面。

因為這裡的報紙版量都很大,一次性印刷工作量太大,所以有些版就是白天提前印刷的。

除了時效,還有針對大事件的報道

所謂大事,總是應該有一個公眾標準。

但在醜國,這種公眾的標準往往與報紙自身的新聞標準不盡一致。

在這裡, 你很少可以看到各報統一的頭條,儘管這一天可能有全國性的大事發生。

而且醜國人認為的大事和,其他國家認為的大事不一樣。

就拿國慶日來說,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