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後兩章還是要晚一些,抱歉!)

沈藝文大伯名叫沈宏生,原本黎耀陽沒太當回事,可見到對方聊了幾句,沒想到也是位江湖人士,背後也是有宗門的。

當然,這個江湖不是武俠江湖, 而是各種五花八門的老行,也是民間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它們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不過到了21世紀,面對鱗次櫛比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車海,這些也都消失了。

就連黎耀陽,也只記得上輩子童年裡那些模糊的片段,曾經走街串巷的小販的背影也漸行漸遠。

“黎先森,儂曉得伐…”

大伯這一口魔都話聽著實在彆扭, 太純正了,有點聽不懂。

還是沈藝文幫忙翻譯才多少懂得一些,要不然就鬧笑話了,同一個民族的人聽不懂彼此的話。

“…就拿這旗袍來說,其實沒有幾年歷史,但就是受歡迎,我一開始還不理解,現在倒是琢磨過味兒了。

在西洋裝束的影響下,一改寬大傳統而變得‘競尚緊小,伶俐可喜’,其實也有其獨特的美…”

沈大伯太能講了,如果不制止他,估計能講一天。

不過黎耀陽還是很欣賞這位有點話癆的大叔,至少在他的印象中,老魔都那些手藝人都值得尊重,聽說他們還有一門絕技——高階毛料衣服以舊翻新。

就是穿了幾年的高階毛料,也可以以舊翻新。

在那些物資較為匱乏的歲月裡,這個手藝真是解決市民不少穿衣問題, 諸如過去較為貴重的毛嗶嘰與海軍呢衣料,即便是再上等的面料,也有陳舊的時候。

對一般民眾而言,扔掉可惜,再穿也如同穿舊衣服,但魔都的老裁縫就能當從中捕捉商機,適時地推出以舊翻新業務,而且還可以郵寄,很是方便了廣大市民。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魔都的老裁縫靠著手藝能夠養活幾代人。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都出身正統,像沈大伯這種出自名門的裁縫,其實也不多見。

在魔都眾多裁縫派系中,奉幫應該是獨樹一幟的,他們做工考究,質量上乘。

“奉幫”也叫“紅幫”裁縫,指的是奉化的裁縫群體,後成為遍佈海內外的鄞川裁縫統稱。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 鄞川的不少裁縫曾為洋鬼子縫製過服裝, 而那些洋鬼子又被稱為紅毛,“紅幫”之名由此而來。

像中山裝、海派西裝、革新旗袍等,都是他們的代表作。

沈宏生沈大伯就是紅幫裁縫傳人,講究“四功”、“九勢”、“十六字”的標準,學徒都會背,做好卻要幾年的苦練打底。

“…我當學徒那會兒,要學會熱水裡撈針、牛皮上拔針,來提高速度和力度。

在最硬的布上,縫出細細密密的針腳,針箍套在中指的中間一節,用針時腕指用力,肩膀不動。

經過長期的訓練,拉起線來就可以既平直、又均勻,所以說,我做出來的衣服儂儘管放心,又好看又耐穿!”

黎耀陽實在扛不住,趕緊抬手示意:

“那就這麼定了,您在大西洋城安家,我出錢給您開裁縫鋪,您要是能忙得過來,那就接外面的生意,忙不過來,我手下這些兄弟的衣服都交給您了,保證一年365天,天天無休。”

沈大伯樂得不行:

“我不休,打死我都不休,有活幹,休息的是傻子。”

暫時就這麼定下來,裁縫店就放在酒店一樓一角,來往客人都能看到。

有親人在身邊陪著,沈藝文伺候起來更加用心,把黎耀陽舒服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