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這個馬爾科,他越界了!”佩洛普雖然藝術氣息挺重的,但這代表他能任人欺辱。

馬爾科這麼做相當於在侵犯他的利益,能高興才怪。

“大西洋城的傳媒行業,是該好好整頓了。”

黎耀陽的‘挑撥離間’,讓大西洋城的報業來了次血雨腥風。

首當其衝的就是問詢報,誰讓他們沒把錢送對地方呢,這就是代價。

一紙發單,讓問詢報在大西洋城的投資差點砸了水漂。

緊接著,佩洛普又隨便找了個由頭,把所有進入大西洋城的報刊全罰了一個遍,說白了就是告訴他們——該交保護費了,都認清楚誰是老大!

什麼由頭?虛假廣告!

現代意義上的“市場營銷”剛剛興起,“做廣告”一詞目前還只是指廣義上的資訊釋出,而後來變成單指付費的產品(或點子、人物)推銷,通常都混雜了事實、虛構與令人眩暈的元素。

只要能夠打動人心、賣出產品,廣告變得無所不在,由一個巨大、規範、醜國主導的行業產出,幾乎成了其他任何產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專利藥物這種幻想的產物曾被宣傳能夠治療嚴重疾病,而在20世紀,廣告使個人衛生之類的日常問題有了新的幻想潛臺詞。

1911年,宣傳“伍德伯裡潔面皂”的廣告開始承諾用後可以獲得“摸上去很舒服的面板”,它獨特的賣點是xing吸引,而不是潔淨;

到了20年代,伍德伯裡公司的廣告就用上了果女曬日光浴的圖片。

一旦廣告成功地利用人們的幻想,讓普通必需品看上去更加光鮮亮麗。

廣告業便開始喚起人們新的慾望,讓你嚮往那些不知不覺間使你感覺更良好、更愉悅的產品,並把這些願望變成急切的需求。

報紙和大多數雜誌一直都出售廣告位,但那些廣告僅限於提供基本資訊,版面小,字號小,並且也不是出版物的主要收入來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一分錢報,這些報紙向來樂意把幻想當作新聞來發表。

但大多數的報章雜誌還是努力區分事實與虛構,廣告則尷尬地介於兩者之間,因為廣告帶有誇張甚至幻想的成分。

醜國第一份新聞雜誌《哈潑斯週刊》曾在1857年創刊時拒絕接受廣告,後來開始每期出售半頁廣告位。

到19世紀70年代增加至3頁——再後來,廣告越多越好,在20世紀初達到了每期90多頁廣告。

從1900年到現在,醜國廣告商的年支出相當於從現在的60億美元增加到480億美元。

20世紀20年代以前,娛樂和資訊的供應商幾乎從未免費提供過他們的產品,再便宜的小報也要收個幾美分。

當無線電廣播這種魔術般的新媒體出現時,因為沒有辦法讓聽眾付費,所以它的醜國創始人需要一點時間來創造一種商業模式。

他們發明的運作模式就是醫藥展演:他們可以混合播出虛構娛樂類和偶爾的資訊類(新聞)節目,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因為真正的生意,在於向那些混合播出虛構娛樂類和資訊類節目的公司收取廣告費用。

廣播劇或許不像電影那麼引人入勝,但是你不必出門也無須買票就可以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