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華埠一家華人餐廳,面積不大,40幾個平方,只擺了五六張桌子,客人寥寥無幾,老闆百無聊賴的坐在那打哈欠,完全不在意生意好壞。

黎耀陽進來的時候發現窗邊坐了個胖子,他正在對著一碗拉麵大吃特吃,滿頭是汗,吃的滿哪都是,滿桌子都是麵湯和菜葉,也不知道是嘴漏還是故意的。

衝老闆喊了一嗓子:

“來一碗陽春麵,多加2兩面,再來幾刀牛肉。”

“來咯,馬上就好,隨便坐~~~”

老闆一個激靈,笑盈盈的招呼他隨意坐,自己進後廚忙活去了。

做到胖子對面,隨手找了個麻布把自己這半邊桌子擦乾淨。

胖子不抬頭,呼嚕嚕吸著麵條,熱氣衝的他腦門冒汗。

抬頭瞄了眼黎耀陽,含糊著說:

“我最愛吃陽春麵,你呢?”

“我也還行。”

“呵呵,知道為什麼叫陽春麵嗎?”

“當然,最早叫‘清湯光’,因為清湯寡水,沒有任何澆頭,因而得名。

這個名字終究不雅,而且口彩也不佳,於是,就有文人腦袋一拍,想出了這風雅而又頗有故事的名號。”

胖子呵呵笑道:

“還真知道,我聽父親說,早年間,陽春麵都是每碗10文銅錢。

在江南一帶,陰曆10月,又被稱‘小陽春’,於是,便以這‘陽春’代指10文錢的面。

再者,紅湯麵條上,點點蔥花,似乎也頗有陽春的意境,所以很快叫響。”

黎耀陽卻說:

“我卻有個不同版本的故事,相傳乾隆27年,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淮安。

他特意躲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到處轉轉。

他們來到了一個麵攤前坐下來,準備要弄點兒吃的。

一會兒,夥計端上來一碗麵條,只見這麵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麵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

乾隆連吃兩碗,感覺十分好吃。他就問夥計這面叫什麼名字。

夥計回答——閣下,我們沒給它起名字。

這麼好吃的麵條怎麼沒有名字呢?

乾隆思考片刻後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很大

現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面就叫'陽春麵’吧。

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稅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生機勃勃;

又像這麵條一樣,連綿不斷。

汪廷珍聽後趕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御筆賜名‘陽春麵’。”

胖子愣了愣:

“你這個故事還挺靠譜。”

“我也這麼覺得,不過我估計是假的。”

“為什麼這麼說?”

“陽春麵歷史悠久,又是最草根的麵條,人緣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