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鐘之役:

白楊灘之戰失利之後,勞勃·拜拉席恩從風暴地與河灣地交界處揮師北向。

他很可能希望與他的同盟史塔克軍丶徒利軍和艾林軍會合。

從白楊灘到石聖堂間發生的事尚未可知,但在途中勞勃受傷,戰鬥發生前他正在聖堂處躲避搜查者。

瓊恩·克林頓控制了小鎮之後,他派出士兵搜查勞勃·拜拉席恩。

可徒利史塔克聯軍到達石聖堂時,他們仍未能找到他。雙方開始激烈的交火。瓊恩·克林頓重傷了霍斯特·徒利並殺死了瓊恩·艾林的繼承人及侄子丹尼斯·艾林。

這時勞勃現身並(很有可能與他的追隨者一起)發起了反攻。

雖然勞勃在事後堅持說是艾德·史塔克奠定了這場勝利,但反攻的確逆轉了戰役的走向。

瓊恩·克林頓意識到戰敗已無法避免,便指揮餘部撤退。

鑑於激烈的戰鬥及戰鬥發生的位置(城鎮,巷戰),瓊恩·克林頓能將部隊集結在一切並指揮撤退堪稱英勇。

儘管如此,國王伊里斯二世並不這麼認為。

由於對起義軍鎮壓的失敗,國王剝奪了他的封地,並驅逐了他。

此次敗局讓國王伊里斯認識到勞勃叛亂並非一個不法領主的一時興起,而是繼戴蒙·黑火後對坦格利安家族統治最大的威脅。

三叉戟河之役:三叉戟河之戰可說是篡奪者戰役中的逆轉之一,在鳴鐘之役被打敗後,國王伊里斯二世最終意識到,起義軍才是坦格利安家族的主要威脅,也許是自從戴蒙·黑火之後對王朝最大的威脅。

起義軍在綠叉河的東岸集結,當史塔克拜拉席恩聯軍與徒利艾林聯軍會合之後,他們的力量已足以威脅君臨城。

在勞勃·拜拉席恩的指揮下,他們沿著國王大道向南行軍,來到渡過三叉戟河的主要渡口。

於此同時,雷加·坦格利安王儲重新出現並掌握了保皇軍的指揮權。

國王伊里斯有失風度地提醒馬泰爾家族伊莉亞公主在他們的手裡,並派遣她的叔叔——御林鐵衛成員勒文·馬泰爾率領一萬多恩軍隊沿國王大道北上,在三叉戟河與雷加的保皇軍會師。

同時巴利斯坦·賽爾彌爵士和喬諾索·戴瑞爵士被派出去把瓊恩·克林頓的四散的軍隊集合起來,也加入雷加的保皇軍。

而且,雷加已經勸服他的父親尋求泰溫·蘭尼斯特的幫助。

儘管保皇派貴族梅斯·提利爾和派克斯特·雷德溫正率領海陸兩軍圍攻風息堡,南方的軍隊卻沒有一支被要求北上。

最後,雷加率領下的四萬保皇軍沿著國王大道北上來到三叉戟河的主要渡口,這正是起義軍最有可能的行軍線。

戰鬥發生在三叉戟河的綠叉河上,後世稱為紅寶石灘的渡口處。

勒文·馬泰爾親王率領的多恩軍隊對陣勞勃的左翼。

林恩·科布瑞爵士在父親受傷之後拾起了他的劍,發動衝鋒衝破了多恩軍隊。

在這場猛攻中,林恩爵士遇到已經受傷的勒文親王,隨後經過一番打鬥,他殺死了勒文親王。

在這場戰鬥中,“無畏的巴利斯坦”殺死數名敵人,勞勃本人也親臨戰鬥,並與雷加展開了一對一的決戰。

雖然有很多偉大的貴族和騎士在這場戰鬥中或殞命沙場,或青史留名,然而決定這場戰鬥的勝負的,是勞勃用戰錘一擊殺死雷加的那一刻。

這一擊力道之大,使得雷加盔甲上用來裝飾的紅寶石都紛紛碎裂,掉入河中,這也是紅寶石灘名字的由來(雙方士兵同時停戰去撿雷加的紅寶石)。

群龍無首的保皇軍潰不成軍,四散奔逃。

這場戰鬥的勝利確定了戰爭的勝負。

起義軍打通了通往君臨的道路,保皇軍僅存的力量已投入到風息堡之圍中,而此時蘭尼斯特家族的援軍也正朝君臨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