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可可種子似乎是由傳教士帶到西班牙的。

可能是方濟會的神父奧爾梅多,或者更有可能是科特斯探險隊中的西多會教父傑羅尼莫·阿奎萊拉。

返回歐洲後,阿奎萊拉優先送了一點寶貝種子給阿拉貢的彼德拉修道院的唐·安東尼奧·德·阿爾瓦羅。

1524年,這座修道院實際上成為歐洲第一個製作熱巧克力的地方。

僧侶們突然間成為這種飲料的熱情擁躉,爭相傳授著配方。

在修道院迴廊上方的小小“密室”裡,流淌著滋潤、暖人的喜悅。

於是,這種暗黑而誘人的新美味在教堂間流轉,在貴族家分享,在宮廷中飲用。

起初,人們把它看作一種藥物,但後來,隨著味道、刺激性及所謂的治療功效深入人心,它受到了眾人的痴迷追捧。

溫暖、芳香、甜蜜的巧克力的“野生”背景早已被人們遺忘。

多虧了西班牙人,巧克力開始征服這塊古老的大陸。

從佛蘭德斯到法蘭西王室婚禮,女人們愛它如痴如狂。

專門飲用巧克力的餐具也應運而生,從帶有攪拌孔的巧克力壺到各種形狀的杯子,不一而足,有些杯子還帶有金屬把手的杯託以防被碰倒。

為紀念發明者、秘魯總督、第一個曼塞拉侯爵唐·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萊瓦,這套餐具被命名為“曼塞琳娜”。

後來到了18世紀,人們又發明了一種可以用來避免弄汙女士名貴衣服的飲具——防碰杯。

這種杯子又長又細,頂部微微展開,邊沿固定在盤子上。

荷蘭人促使在西班牙教會地區以外的人們養成了喝熱巧克力的習慣

多年來,做上一手好巧克力始終是“西班牙的秘密”,不過,這種壟斷地位很快就被打破。

第一個在義大利美第奇宮廷裡取得成功的是旅行家弗朗西斯科·德安東尼·卡萊蒂。

1600年,他到訪聖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在那裡見識了可可種植園。

1606年返回佛羅倫薩後,他以手稿的形式向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德·美第奇呈上了自己的科學報告。

然而,他的這項研究百年之後才得以發表,不過,科學家弗朗西斯科·雷迪醫生在其《托斯卡納酒神》一書中提及了這項研究,引起了大公科西莫三世的興趣。

在巴洛克時期,佛羅倫薩特產的茉莉巧克力尤其受到人們的歡迎。

158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18歲公主凱瑟琳·米歇爾和薩伏依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喜結良緣,可可豆隨之現身都靈。

儘管沒有文獻佐證,但新娘帶來的“西班牙嫁妝”中可能就包括“印第安湯”——這是當時人們對熱巧克力的稱呼。

幾年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諸神之食”促進了社交服裝和傳統的變化。

儘管價格低廉、容易製作的咖啡正在征服新興中產階級,但巧克力卻登堂入室,在追求性感嫵媚的紳士淑女的客廳裡找到了一席之地。

由於兩位年輕王室成員——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奧地利的安娜公主和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三——喜結連理,法國旋即被巧克力征服。

紅衣主教黎塞留和1659年與路易十四成婚的瑪麗婭·特蕾莎,先後把巧克力引進凡爾賽宮。

是年,製售“成分尚未確定的巧克力”的“許可證”頒發給了巧克力大師大衛·夏洛。

瑪麗婭·特蕾莎自己說:

“巧克力與國王是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