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還是得做信託(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當海明威和卓別林湊到一塊,能爆發出什麼樣的效果?
一個是熱衷於探險的大作家,另一位是執著於喜劇的藝術大師,總覺得不太搭,可他們確實很有共同語言。
而且他們年紀也還算相仿,至少到不了忘年交的程度。
這倆人剛一見面就聊了起來,也不知道他們哪來那麼多話題可聊,火熱程度堪比胖墩兒泡妞時的狀態,相當之癲狂。
當然,他們聊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威廉成為卓別林新電影的編劇之一。
看,先曝光,再上大製作,再對其私生活進行跟蹤報道,老百姓們想不關注都難。
這就是資本的力量,當資本想要捧一個人或者炒作一款商品,老百姓是沒有選擇權的,只能被動接受。
而黎耀陽費這麼大的周折可不僅僅是為了捧紅威廉一個人,大西洋城出版社也不可能只為他一個人成立。
如今黎耀陽的資本體系下轄地產、酒業、傳媒出版三大板塊,還有酒店餐飲、交通運輸等小板塊作為輔助,每年淨收入超過三百萬美刀。
這是多麼瘋狂的數字,如此龐大的一筆財富被一個華人掌握,要說沒人眼紅那是不可能的。
但眼紅也沒卵用,現在的黎耀陽可不是誰想動就能動的,他深耕在大西洋城,進可攻退可守。
待新華小鎮居民正式入駐,他的戰略大後方便構造完成。
外面有護城河抵禦外敵,後方有足夠的人口基數作為戰略依靠,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財閥還有一段距離,但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資本家了。
什麼是財閥?
按照官方的解釋,財閥是指家長式的壟斷資本集團,是透過家族控股和支配經營管理權而實際掌握的一系列企業聯合體。
“財閥”一詞源自霓虹,在1900年前後開始使用,最初是指某地的富豪,到了明治時代末期,漸漸不再限於某地,通指該富豪的家族。
在現今的定義裡,財閥指某家族或者其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所設立的母公司為中心,旗下擁有經營各式事業的子公司的企業集團。
說白了,必須得在某一領域達成絕對壟斷地位,才有資格成為財閥。
後世的醜國其實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閥了,更準確的說是財團,因為曾經掌控這些財團的家族,隨著核心人物的離世漸漸分崩離析。
之後,經過相互吞併合作,達成利益聯合體,所以用財團來形容更加準確。
不過在現在這個年代,醜國的財閥們還是相當強大的,他們以金融為核心,直接控制著醜國90%以上的製造業和能源領域。
基本上能在市面上看到的所有商品,都和這些財閥們息息相關。
跟他們一比,黎耀陽兜裡這點鋼鏰根本不值一提,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有的人瞧不上傳統企業,甚至拿未來首富都是網際網路領域誕生的事情來舉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新的總比老的強百年曆史的企業畢竟是傳統企業,其創造財富和價值的能力無法與新的高科技企業相抗衡。
想象一下,石油業和銀行業,這些在世界上幾乎全球每個國家都有很多企業。
而且石油價格也是由原油現貨交易中心的交易決定,利潤差不多都有限度。
而微軟、蘋果等級的科技企業,全球沒有幾家,市場幾乎是這幾家公司瓜分。
很多醜國的新創科技企業都是一出場上億的估值,而醜國原有的百年老企業運營幾百年都沒這個估值,科技的槓桿作用太強了。
相對於哼哧哼哧的搬運裝置和油桶,看上去沒有什麼物質的軟技術,註定是以尖端科技達到了壟斷地位。
無數肚子滾圓、粉嘟嘟的肉、穿著波波鞋赤膊奔跑的醜國大學生或者博士們亦或是谷歌的離職員工,帶著他們不知道從哪弄來的科研或技術成果,投向了高科技領域的懷抱中。
另外前面也說了,傳統財閥的財富分散,科技企業首富的財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