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羅伯特麥考密特拒絕黎耀陽拒絕的非常乾脆,似乎沒有迴旋餘地,他是堅定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也是象家最忠實的支持者,跟黎耀陽屬於天然對立。

似乎沒有商談的可能性,然而塞西爾卻不這麼想。

剪彩儀式結束後,他對黎耀陽說:

“你在芝加哥呆幾天?”

“最多一天,明天參加完婚禮,後天回大西洋城。”

“多呆一天,我明天跟羅伯特聊聊。”

“額~在這件事上你表現的如此積極,原因是?”黎耀陽也沒賣關子,直接問道。

“到時候你就知道。”

——————————

對於每一個正處於戀愛中的男女來說,心中都有著對婚姻美好的嚮往,其中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舉辦婚禮。

當然,也許對後世經歷過各種婚禮現場的年輕人來說,對於這種繁瑣、走流程還得賠錢的儀式並不感冒。

但對於這個年代的人來說,婚禮依然是隆重而神聖的場合。

哪怕是阿爾卡特這樣的混不吝也對婚禮異常看重,不僅花費重金,還把自己能請來的好朋友都給請到現場。

中西方婚禮各有千秋,也各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古希臘羅馬文化影響了歐洲文明的發展,當然也滲透到婚禮儀式方面。

現在西方婚禮儀式的很多內容,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確立了下來。

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古羅馬社會,女性是被邊緣化的一方,然而在婚禮儀式方面,女性則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並且從共和國早期到帝國早期,女性在其中的作用都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這也體現了女性從一個婚禮的參與者轉變為社會重要成員的過程。

儘管在古羅馬社會,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婚姻的存在並不依賴於任何的形式,但是婚禮的舉辦仍然是將這個婚事告知他人的一個重要程式。

而婚禮的舉辦也分為了好幾個階段,以此來逐步實現從父權到夫權的過渡。

古羅馬人一般在正式結婚之前會舉行一個訂婚儀式,由雙方父母來為子女訂立婚約,這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家族的利益。

而這個過程幾乎不用當事人參與,全權由雙方父母決定就可以了。

儘管在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舉行了訂婚儀式,但並不是所有結婚的人都必須要舉行訂婚儀式,但在羅馬帝國時期這個儀式卻越來越盛行,後來的婚禮也延續了這個習俗。

訂婚之後就可以舉行結婚儀式了,具體的時間由雙方商定,短則相隔幾個月,長則可以相隔幾年,這是因為每一家準備婚禮所需的時間不同。

婚禮的準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首先需要由占卜之人為這對新人選定舉辦婚禮的時間和地點,但時間通常都會避開每年的二月和五月,因為這兩個月是古羅馬明確記載的不適合結婚的日期。

其次在正式舉辦婚禮的前幾天,新郎新娘需要在婚禮之前舉行獻祭儀式,這是古羅馬人為了能夠確保婚禮順利進行,而向神靈尋求庇佑的方式。

舉行了這個儀式,就意味著新郎新娘已經成人,可以結婚了。

婚禮舉行的當天會為新娘精心打扮一番,讓她們在這一天變成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

婚禮儀式雖然大致是一樣的,但是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歷史時期,細節上也會有些許的不同,以彰顯各自身份時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