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發展基建(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阿爾伯特要遊歷歐洲找靈感,這屬實超出黎耀陽的預料,多少讓他措手不及。
但這個人性子倔,已經決定的事情萬萬不會更改,黎耀陽只能替他把一切想周全。
不過讓他一個人去遊歷肯定不行,這傢伙往好聽了說是天才的怪癖,往壞了說就是腦子有泡,讓他一個人去遊歷歐洲,搞不好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所以不行,必須得派人跟著,一是保護,二是監督。
最終黎耀陽千挑萬選,加上兄弟們自願報名,選了兩個人,一個是當初跟阿彪一起加入的小兄弟,另一個是白人,畢竟華人在外行走多有不便,多個白人可以相互照應。
阿爾伯特是說幹就幹的性子,跟黎耀陽說就是通知一聲,船票都定好了。
為了臨時加兩個人,還得託關係搞船票,費了好大一番周折才把他們送上開往英倫三島的客船。
忙活完這一通,春天都快過去了。
1925年的春天對黎耀陽來說是收穫的季節,不但之前的一系列佈局取得了成效,也即將迎來自己的大婚之日。
為了等阿香長大,黎耀陽從小男孩等到了青壯年男子,25歲的他正在經歷著人生中的輝煌時刻。
也許現在還不是巔峰,但在外人來看,現在的黎耀陽絕對是大人物中的大人物。
不但在華埠,在華人自己的地盤一手遮天,在白人盤踞的大西洋城也能做到呼風喚雨。
因為他的存在,大西洋城的華人越來越多,常住華人已經突破1萬大關,而整個大西洋城的人口也超過了20萬。
人口增多,意味著黎耀陽可以享受更多的人口紅利。
而他這個大西洋城的稅務官,權柄愈發高漲。
5萬人的城市和20萬人的城市不可同日而語,根本是兩個級別,大西洋城也從原來的小鎮規模,成長為大城市的氣派。
單單生活區就比幾年前擴增了不少,以前開著車繞大西洋城一圈不到一個小時,現在要三個小時,隨處可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大廈,一派生機勃勃。
當然,隨著城區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湧現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就業問題。
目前支撐大西洋城的產業還是旅遊業,旅遊帶動博彩、酒店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可這個行業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一旦老百姓兜裡沒錢了,旅遊業便會遭到巨大打擊。
房地產倒是能支撐一段時間,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得為大西洋城找到真正的支出產業,才能保持住20萬人口級別的城市規模。
之前木材加工廠、鋼鐵加工廠的相繼落戶,倒是解決了一大批就業問題,但仍舊杯水車薪。
幾千個就業崗位,對於數萬的就業缺口來說,真的是九牛一毛。
最關鍵的是,眼瞅著20年代過去一半,即將迎來30年代,那場席捲世界的大蕭條即將到來,到時又該怎麼應對?
其實一位叫做馬克思的哲學家早就已經預料到這種情況的出現,這是資本主義制度天生帶來的頑疾——生產過剩。
怎麼理解?
如果把資本主義社會無限縮小,只剩下一個資本家跟十個工人,這個資本家生產的產品叫做饅頭,他需要投入五十塊錢的原材料:
麵粉加機器折損,五十塊錢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價值200塊錢的饅頭,多出來的100塊錢叫做資本的增值。
在馬克思他老人家看來,這價值200塊錢的饅頭裡,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價值50塊錢的原材料,第二部分是價值150塊錢的勞動力。
可是資本只支付了50塊錢勞動力成本,剩下的那100塊錢勞動力結晶叫做剩餘價值。
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廣大工人的奧秘,這價值200塊錢的饅頭,資本家必須全部賣出去,換成200塊錢的現金,扣除勞動力成本後再用150百塊錢的現金購買,75塊錢的原材料和75塊錢的勞動力進行再生產,這就是資本擴張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