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音樂之聲》首演(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西洋戲劇中心,《音樂之聲》在這裡完成首演。
如天堂一般的花園造景,將劇情中所有的美好呈現出來。
觀眾們置身花園之中,享受了一段唯美的音樂之旅。
如果問觀眾們對這部劇最大的印象,毫無疑問是那三首經典曲目。
一首是《雪絨花》,歌中表達了熱愛自由的感情並且勇於追求,還有對祖國的依戀。
這樣,就算觀眾來自不同國家,都能夠產生共鳴啦。
而《哆來咪》這首歌,就是幼兒園小朋友最開始認識音樂的第一首歌曲。
這首曲子非常歡快,非常容易記住,還利用諧音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記住了音階、理解音階,也就成了小朋友最開始學音樂的入門曲調。
不少小觀眾也在音樂劇結束後第一時間學會了這首歌,此後爭相傳唱,很快便隨著《音樂之聲》的火爆而傳頌海內外。
最後這一首《孤獨的牧羊人》也是曲調活潑的曲子,而讓大家記住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句不斷重複的歌詞和旋律。這首歌表達了嚮往自由的情緒,展現了田園歡樂的場景。
聽到這些旋律時,很難不被這些歌曲的熱情和充滿希望的情緒感染,會忍不住跟著旋律唱起來。
音樂是最容易達到情感共鳴的媒介,而這部音樂劇,恰恰擁有著最質樸最唯美的音樂,沒有人不享受其中。
《大西洋日報》在第二天便刊登了《音樂之聲》首演大獲成功的報導,當然,也給出了最正面最積極的評價。
同時也用文字幫助更多沒有看過這部劇的觀眾瞭解劇情。
其實原版《音樂之聲》講述的是由《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改編的故事。
而黎耀陽這版,恰恰結合了一部分原版音樂劇,以及電影方面的劇情,總的來說,故事更為飽滿,又沒有喪失音樂劇的特性。
原版的作者正是原版影片中大女兒的原型,即阿加莎.特拉普女士。
至於電影為什麼叫做音樂之聲呢?
是因為音樂是把鑰匙,是貫穿整個影片始終的一條明線,對於整部影片,起到了穿針引線的重要功效。
而當音樂從不同的人口中,在不同的境況下被頌唱時,它也隨之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22歲的瑪利亞是薩爾茲堡修道院的一位見習修女。
人們印象中的修女,往往都是莊嚴肅穆,不苟言笑的。
而在本劇的開頭,這位“特殊的修女”,便徜徉在山林之中,張開懷抱,擁抱翠綠的山林和明媚的陽光,歌頌造物主所賦予的美好。
緊接著,視角切到了修道院內,一位中年修女,正黑著臉,向院長彙報著瑪利亞的種種情況。
這樣一個頑皮任性,連誦經都常常遲到的修女,不出意外的話,在修道院內應該是很受討厭的。
但舞臺上,在這裡又展現了不一樣的一面,不少修女雖然批評瑪麗亞不守規矩,但同時也在言語中表達了對他的喜愛之情,欣賞著瑪利亞對生命的熱情。
但無論如何,成為見習修女“不太老實”,總是不爭的事實。
“你要怎麼解決像瑪利亞這樣的人?”
這個問題,讓修道院內的每個修女都感到頭疼。
當然,這裡是音樂劇,他們頭疼著頭疼著,歌也就該唱起來了。
在這段音樂中,修女們透過不同的歌詞,表達著對瑪麗亞不同的看法。
先開腔的是那位“黑臉”修女,她羅列了瑪麗亞調皮搗蛋時的種種罪狀;
緊接著,幾位修女紛紛補刀,儼然成為了瑪利亞的吐槽大會;
有黑臉就有紅臉,一位紅臉修女,毫不掩飾的展現了自己對瑪麗亞的喜愛。
不過,他對瑪利亞的讚美,也多為調笑罷了。
比方說這一句:“她可以讓我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