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緣分起於兩校之間(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一節:
“謝謝哥哥,小土兔會喜歡小雨嗎?”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抱著一個還用透明包裝紙包裹好好的兔子洋娃娃,喜滋滋的問著眼前的小哥哥說,“可是小雨的生日還沒有到呀,哥哥你送了小土兔給我,到我生日那天是不是還有第二個小土兔啊?”
相比小女孩樂呵呵的天真爛漫,小哥哥略顯深沉了一點,他用略略瘦黃的小手輕輕撫摸著小女孩胖嘟嘟的小臉蛋,嘴角微微地露出一個甜美的弧度。就這樣靜靜地過了一分鐘,小哥哥終於開口說話了,“小雨,……幸福…。”小哥哥的聲音忽近忽遠,若有若無,到底說了什麼呢?
“什麼?你說什麼?哥哥?哥哥…!“申雨詩迷迷糊糊的睜開了雙眼,在床頭櫃上找了找,看到了被她無意中拍倒在地上的鬧鐘,這時鬧鐘上的指標已經指向了七點了。
與此同時,房門外傳來輕輕的敲門聲音,媽媽略帶急促地說:“雨詩,怎麼還沒有起床啊?校車已經到了!”“好的媽媽,我馬上換衣服。”雨詩一邊從她的粉紅公主床下來,一邊回答。
快速地穿好校服,洗刷完畢,雨詩連早餐都來不及吃了就道別媽媽出門了。“雨詩,別忘了讓寶妍把生日邀請函帶回去給付董事長他們啊。”雖然因為雨詩晚了出門有些倉促,媽媽還是儘量保持一貫的優雅語氣一邊囑咐著。雨詩答應了一聲,接過邀請函放進書包後便半跑著往校車接送點奔去。
可惜維布斯高等學院作為市裡排第一的高等學校,規矩當然是從不允許破壞的,於是雨詩也就理所應當地錯過了校車的上車時間了。
原本,像雨詩這種中上家庭的小孩到那些高階貴族學校上下學都是由家人,甚至司機開私家車接送的,可是今天剛好雨詩爸爸出差了,現在連唯一的校車也走了,那就只能坐公共汽車了。“唉,可是,怎麼辦呢?”雨詩躊躇地往車站方向走去。
雨詩如此的擔憂,是因為在洛晨市裡面,有一所高等學校跟維布斯一樣的有名,就是市111高校,只是它的有名是指有名的“三差”“成績差、紀律差、壞境差”。而這所“三差”高校就坐立在維布斯高等學院的隔壁,兩校之間只隔了一棵上百年以上的大榕樹和榕樹方圓附近的一片空草地。所以去往維布斯學院的公共汽車自然也是去往“三差”高校的公共汽車了。而像維布斯這種“上流階層”的市一級學院一般學生都是有自己上下學的私家車和校車的,所以前往學校附近的公共汽車在上下學時間段是很少會有其他學生或者市民乘坐的,於是那趟車基本就成了那所“三差”高校的“校車”了。
雖然上學的時間越來越近,雨詩去往車站的腳步卻越來越慢。因為媽媽和朋友們跟她提起過的一些關於“三差”高校的“事蹟”,所以她這個名校“小白兔”一定會被“欺負、勒索等等”的印象在她腦海裡根深蒂固。
“要不今天請假吧……可是學生會今天有個會議一定要參加的……”
“小學生,這麼小年紀就垂頭喪氣自言自語可怎麼行啊?”一個略略沙啞可是中氣十足的女人聲音打斷了雨詩的嘟囔。原來是一位鬢髮斑白可是腰骨挺直精神飽滿的婆婆推著鐵皮早餐車在雨詩身邊停了下來。
“婆婆早上好,不好意思,我已經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了,下個星期就是我十八歲的生日了,所以我不是您說的小學生啊。”雨詩也索性跟著停下了本來就在躊躇的腳步有禮貌地回答。
“嘻嘻,你是學生吧?你年紀小吧?那對於我來說你就是小學生了啊。考試不及格了吧?一大早的無精打采,來來來,婆婆請你喝豆漿。”婆婆一邊打趣道一邊把一杯暖和的豆漿遞給突然有些失神的雨詩。可是雨詩並沒有要婆婆送的豆漿,而是問婆婆借了一樣東西。
第二節:
市A33公共巴士上,一個頂著一頭深棕色俏皮短髮的女學生熱情地把一塊手卷物體一直往身旁一個高高瘦瘦的男生面前塞。
“天哥哥,你快吃呀,這是我早上起早摸黑給你做的雞蛋手卷呀。”可是那個男生似乎對於它這種舉動習以為常,無視地繼續默默地看向車窗外。反而另一個平頭的男生不停的嫌棄著短髮女孩做的早餐,
“寧玲,你放過卓天吧,你能保證他吃完你的蛋卷後不會英年早逝嗎?哈哈哈。”“好你個光頭強,居然咒我天哥哥!我掌你一大嘴巴信不信?!”寧玲不甘示弱反駁道。“都說了我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寸頭知道嗎!看見沒,旁邊還剃了一道閃電的,叫我閃電強聽到沒!”“算了吧你,就你還閃電呢,你這頂多是光頭反的光!”就這樣的你一言我一語爭的不亦樂乎,車上跟他們穿著同樣校服的校友們也跟著起鬨一般鬧騰著,除了一直沉默不語看著車窗外的卓天。
不過這種“和諧”的氣氛被在天時一路站上車的一個“神秘人”突然打破。這種突如其來的“安靜”連一向很少關心他同學們的“活動”的卓天也忍不住想車門方向看去。
這個新上車的乘客根本看不到樣貌,她身上從頭到腳用一大塊不知該稱為桌布還是窗簾的紅色花圍布包裹著,只在上車投幣時微微露出一隻少女的芊芊玉手。她付好車費後,一隻手抓緊圍布,另一隻手扶著車上的扶手在一眾夾著驚訝和好奇的目光中走到一個角落裡站著,將自己的“行跡”儘量縮小。
雖然她已經儘可能“與世隔絕”,但是她還是聽到不同的議論和嘲笑的聲音。她沒有感到羞愧反而感到害怕,因為從那些乘客的言語和反應中可以確定她現在正是被傳說中的“三差”學生所“包圍”。她把圍布裹得更緊了,生怕把裡面的校服和書包露出來引起“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