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等拜見大將軍!”

義陽三關中的武陽關關城外,關城守將權景宣率領一眾文武僚屬一早便等候在此,當見到李泰的儀仗旗幟漸行漸近時便忙不迭快步迎上前去,向著隊伍中的李大將軍便作拜道。

“權將軍不必多禮,有勞諸位久候了。”

李泰見狀後便也翻身下馬,先是彎腰攙扶起了權景宣,然後才又望向身後隨行的一眾隨陸土豪們笑語說道:“隨陸之境得守安穩,借仰權儀同等精勇將士鎮守三關,你等鄉士可真是受益良多。今日於此關城之前得見權儀同,一定要深作感謝啊!”

眾隨陸土豪們聽到李大將軍這麼說,當然也不敢反對,更何況義陽三關的確是關乎隨陸之地安危的命門要害,因此便都紛紛入前向權景宣作禮感謝。

權景宣一時間被搞得有點不知所措,連連擺手道:“末將所事皆屬份內,既然身領此職,自當竭力行之!”

“正因將軍有此赤誠之心,所以我才方今將此方軍務久付將軍。何止是這些身受庇護的隨陸士民們需要感謝將軍,就連我也要向將軍道謝啊!將軍居此,使我不必頻顧此方,可以放心謀略別處。”

李泰拉著權景宣的胳膊正色說道:“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將軍因為需要鎮守重關、不暇別去,所以無名於人間。但我卻知將軍才略雄壯,受困所事而已,今攜群眾入此,必為將軍揚名!”

權景宣聽到這話後,臉色頓時也變得激動起來:“末將、末將一介武夫,平生所長不過只有戎旅庶務罷了,竟得大將軍如此垂青賞識,實在是受之有愧……”

在西魏國中,權景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老資歷,早在賀拔嶽等還未進入關中之前,他便跟隨在當時的關中行臺蕭寶夤麾下任事。宇文泰繼承賀拔嶽的權勢之後,又將之闢為行臺郎中。

但是他的履歷也體現出了什麼叫做時運不濟,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他跟隨蕭寶夤的時候,蕭寶夤在關中造反失敗。轉入宇文泰的麾下時,又因為並非北鎮出身而不受重用,尤其是長期活動在關東地區,就連大統年間一系列的府兵改制也都沒有趕上。

早在長孫儉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權景宣就來到了沔北任事,然後又被王思政帶出沔北,最後則作為王思政的餘部而被李泰接收。

李泰本身也擁有著自己的班底,只是將權景宣放置於周邊駐守。至於軍府一系列重要的軍事行動,主要還是以自己麾下部眾們為主力。這麼多年麾下來,權景宣仍然還只是一個車騎儀同,甚至都漸漸被追從李泰麾下的族子權旭所超過。

權景宣能力絕對是不俗的,甚至可以說是超過了相當一部分的鎮兵,而且還不只侷限於戰場殺伐,宣撫地方、處理複雜的地方糾紛與矛盾同樣成績不俗,但是因為一直處於比較邊緣的處境,極少有高光時刻的表現,所以李泰言之無名於人間倒也沒錯。

一眾人在關城外略作寒暄,然後便在權景宣的帶領下進入了關城中。

義陽三關地處大別山、桐柏山兩大山脈之間,是淮南地區進出隨棗通道的重要門戶。幾座關城也都設立在群山山隘之間,這樣的地方因為沒有屬地轄區作為補充,一般而言談不上有什麼民生和軍需系統。

但在權景宣治理下的義陽三關卻並非如此,單單隸屬三關計程車民便有兩萬餘眾,除了權景宣本部和荊州軍府所派駐的五千人馬之外,剩下的都是近年來權景宣所招撫的大別山境內眾蠻部和出入左近的遊食流民。

這兩萬多人依託著義陽三關從事樵採等生產活動,所產出的物資除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便都供給三關駐軍。

因為荊州軍府比較重視商貿的發展,所以往返義陽三關的東西商賈也不在少數,每個月都會有一旬開放關城以供商旅通行,當然是要收取埭程市稅。這些商稅的十分之一便留在三關,以維持三關駐軍的開支。

近年來由於荊州軍府休養生息,對外戰事漸少,義陽三關也少受戰亂波及,權景宣便利用軍府撥給的錢糧在三關左近修建倉邸貨棧以租使給來往的商旅。

到如今李泰來到三關視察,權景宣便將這些事務向李泰詳細奏報,李泰這才發現義陽三關的各項事務發展的井井有條,尤其在商貿上的收入居然是僅次於石城的存在。而這些收入除了上繳軍府的之外,剩下的扣除必要的駐軍開支,也都被收存在三關府庫中,可以稱得上是庫藏殷實。

“將軍當真大才,之前只作鬥將使用,我實在是識鑑昏聵,還請將軍見諒!”

李泰在將義陽三關的政務情況瞭解一番後,也不由得感慨自己之前對於權景宣的確是關注不太夠。

三關之外還有義陽,三關內則是隨陸,李泰對這兩處都一直保持著關注,但是對於義陽三關則就不夠重視。之前即便有所瞭解,也都是在府員們的事務彙報當中隨便聽上一聽,只是知道三關運作良好,可並沒有主動的系統性的詢問了解。

現在當得知許多三關軍政事宜的具體細節後,李泰才發現他對權景宣的能力還是有所低估,其人要比自己之前所認為的還要更出色、能力也更加全面。

權景宣不得志已經不是短期的事情,而且也不只受到一位上司的忽略,倒是不會因此而對李泰心生忿怨,但當聽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認時,還是忍不住一臉激動的說道:“末將些許微才,實在不當大將軍如此盛讚。大將軍身系東南軍政重任,可謂日理萬機,不能憑著功勞早獲大將軍賞識,亦是末將資質平庸所致……”

李泰擺擺手不讓權景宣再繼續說下去,轉又嘆息說道:“權將軍既言我位高權重,這一點承認自己疏忽的風度還是有的。幸在我今已知悟,權將軍也仍年富力強、建功未晚,你我都不失亡羊補牢的機會。前言此行為將軍揚名,得見將軍才略如此,也讓我更有把握!”

權景宣聽到這話後,便也連忙垂首說道:“大將軍才力卓絕、謀略精深,末將幸受驅使,何患功名不就!但有所使,必竭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