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4 防疫救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著時間進入盛夏時節,來自關中的資財也陸續的抵達了荊州。
這些資財主要以絹帛為主,並搭配著一些沔北並不出產或者產量很小的物資,至於真正戰略性的物資比如糧食之類,則就很少輸出。至於銅錢,則就完全沒有。
南北朝時期,跨地域的長途商貿之所以難以達成,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流通性貨幣。西魏的銅錢已經信用破產多時,在關中都甚少流通。
而南梁的鐵錢則更是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葩,離開南梁國土同樣沒有什麼流通的價值。雖然在同江陵的貿易中李泰也會著令總管府收取一部分,但主要還是作為冶鍛的原料進行儲備,並不將之當作一種貨幣而認可其價值。
早在李泰入鎮之初便開始有意識的儲備各種物資,搶在南梁社會生產環境還沒有遭到大肆破壞之前便存下了數量可觀的各類物資,隨著關中資財湧入,這些物資便可以逐步進行變現,作為生產資料投入到各種工農生產中去。
隨之而來就是大量的絹帛湧入到州府倉庫之中,李泰當然也不會將這些絹帛存在倉庫中吃灰。一方面向江陵方面提出加大貿易量,獲取更多的商品和生產原料,一方面自然就是向那些剛剛投入生產的工坊發放大量的訂單,以確保其生產和盈利儘快的走上正軌。
隨著各種工坊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沔北土地上並且將產品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荊州總管府所掌握的物料種類便極大的豐富起來,可以憑此進行更多的內務建設。
手裡擁有了充足的物資之後,除了原本的事務加強和補充之外,李泰旋即便又上馬了一個新的工作內容,即就是公共衛生與防疫。
隨著時令的變化,常常會有季節性的流行病發生,這些病症通常被稱作時疫。不同的地方,時疫的病因和表現以及醫治的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通常情況下一個地區的民眾對於當地發生比較頻繁的時疫都會擁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古代相對落後的交通條件和閉塞的生活環境也讓這些地域性的流行病不易傳播開來。
可是如果遇上了戰亂年代,戰爭遺留下來的人馬屍體本來就容易滋生疫病,再加上大規模的人員聚集流動,又促進了疫病的傳播。
南陽盆地處於南北交界所在,而江漢湖廣之間每到入夏時節本就溼熱潮悶,且多蚊蠅滋生,由於南面政治失序、時局動盪不安,大量民眾北逃,也讓各種疫病有了跨區域傳播的機會。
這一點,李泰其實從去年便已經意識到了。他自己轉戰淮漢之間,出沒於各處戰場,隨行將士也都不乏染疾者。
李泰自己倒是沒有因此染病,一則自然是因為身體素質強,第二就是深知這些時疫首在預防,注意個人衛生,杜絕蚊蟲叮咬,再加上飲食方面的預防,基本上就可以避免絕大多數的時疫染身。
軍營之中是人員高度聚集的區域,所以衛生狀況尤需注意,李泰對此當然不會鬆懈,諸營之中專設參軍督查此事,並且備有各種防治時疫的藥物。因此自從他所部人馬抵達東南以來,雖然軍中也有時疫染疾的情況發生,但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傳播從而造成巨大的人員損失。
軍中尚可督令嚴整、準備周全,但是民間就不太好操作了。去年李泰從淮南合肥遷回的民眾中,由於對時疫的防治沒有足夠的重視,便有將近三千人先後染疾病死,這也給李泰敲響了警鐘,自此後便沒有再貿然進行大規模的人員遷移。
之前在關中的時候,當得知大行臺有意遷徙漢東民眾入關,李泰之所以心生牴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疫病可從來都不是戰亂年代的專屬,到了隋唐年間,關中地區仍然疫病頻發,這就與高頻率無規劃的人員遷徙有關。大量人口的遷入,也讓關中尤其是京畿周邊的人口過度集中,公共衛生因此變得頗為惡劣。再加上隋唐時期氣候升溫等各種原因,讓這個問題變得尤為嚴重。
如今的南陽盆地自然沒有達到關中那種人口密度,但是大量的人事流動則就難免,南面幾乎所有邊境城戍每天都會接收到數量不等的流民來附,而這些流人往往就會成為時疫病源。尤其是隨著時間進入盛夏,又到了時疫的高發期,這種情況就越嚴重。
荊州既不能閉關鎖境、拒絕接納流人,還要同外界進行頻密的人貨交流,是一個工農商綜合性的區域中心,所以就很有必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制度。
他首先劃定了三個區域,分別以石城、隨州與義陽為中心。凡邊境諸城戍所接收到的流人,統一送到這三城暫作安置,一邊進行造冊編籍,一邊進行隔離診治,確保時疫痊癒之後,再向沔北內陸輸送。
沔北因為新興了大量的工坊,這些工坊的匠人們都需要集中生產與生活,建立公共廁所與公共浴室也是應有之意。鄉里之間設立大灶,用以煮水蒸衣。
為了讓這一系列的事務能有一個系統性的管理,李泰還在總管府中特設疫醫曹,並將蔡陽城的李去疾召回擔任總管府治中並掌管疫醫曹事。疫醫曹下面又設有醫署、藥倉和康養堂,分別管理醫生、藥物和時疫病人。
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行動,行政機構和具體的規令既然都已經有了,接下來自然就是要進行全民推廣與普及。
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和公益事務的熱情,無疑年輕人才是最高的。所以州學便成了第一個推廣的地點,當相關的防疫知識在州學中張貼出來之後,頓時便引起了眾多學子的圍觀。
“疫氣殺人,甚於刀兵。人唯自愛,疾病不生。勤於洗手,莫飲生水,勿隨地便溺……”
類似的標語口號在州學中隨處張貼,學子們自感新奇之餘,也都開始身體力行的去遵行其言,並且在離開州學後也都熱心宣傳,甚至在荊州城內外掀起了一場糾察運動,但凡道途有見行人暗處便溺,便手持竹杖入前擊臀。雖然是有幾分少年玩鬧惡作劇的意味,但卻有著為群眾掃除疫氣的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