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3 父子團聚(第1/2頁)
章節報錯
「強而不虐,知恩必報,有仁勇之風,李仁略有一個好兒子啊!」
襄陽城中,當岳陽王從蔡大寶口中得知李泰願意歸還前所佔據的城戍領土、作為他善待其父的回報時,忍不住便笑逐顏開,並對李泰連連誇讚。
他之所以諸多容忍、急欲求和,也是因為漢北領土的丟失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如今失土盡皆歸還,且還不需要他派遣一兵一卒,以仁義感化敵將,不戰而屈人之兵,又比那些只知道好勇鬥狠的武夫高明得多。旁人如果再想據此向他發難,也只是助他揚名罷了。
李泰此番不只是歸還失土,更是贈送給岳陽王一個雅重士流、德洽遠邦、威服異國的美好形象。
這無疑會大大提升岳陽王的個人名望,這在本來就重視時譽品鑑的南朝政治生態中,就等於直接增加了岳陽王的政治資本。
單單只是這一點,岳陽王已經是倍感滿意。
正如李泰所言,他身為天家貴胃,對於人間俗物不仰他人,可是這種政治資源的獲取機會卻是分外難得,尤其是以他這樣一個比較尷尬的身份,獲取名望資歷的難度又比別人大得多。
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後,可以說只要他在雍州刺史任上不犯什麼大的錯誤,或者被人不計代價的針對,朝廷一般也不會考慮撤銷他的職位。
【鑑於大環境如此,
畢竟如今的李泰也稱得上是虜廷名將,少壯英勇且縱橫東西、無所禁忌,如今的戰績又要加上一條飲馬漢水。國中換了其他人來鎮守襄陽,誰敢篤言能勝之?唯有他岳陽王蕭詧,一言可退敵師!
因此岳陽王這會兒心頭陰霾盡消,羞惱煩躁更是蕩然無存,而當聽到李泰表態願意出兵助他收拾治內豪強大宗時,他也下意識的忽略這提議中的險惡一面,只是又感嘆道:「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這李伯山舊年投附關西,可謂勢窮。區區短年之內便時名鵲起,想必也是因此公正好義的懷抱秉持。我雖然不用其力,但卻敬重其人。」
講到這裡,他又望著蔡大寶微笑說道:「李仁略寓居此鄉,蔡參軍共之最是友善,諸多照顧。那李伯山如此崇恩尚義之人,想必也不會冷落蔡參軍吧?」
蔡大寶聽到這話後便也不作隱瞞,將李泰打算如何報答他的事情講述一番。
「這李伯山,真國士也!燕築黃金臺,千金市馬骨,皆古人求賢若渴之行徑。若非襟懷博大、雄計待張之人,又怎麼會謀設高樓館閣廣濟逆旅之人?若平生所計唯朝夕兩餐、四季寒暖,又何必推仁及人、訪賢於眾?」
岳陽王本就愛好招攬才流、蓄養門客,且還因此剛剛獲得豐厚回報,此時聽到此計頓時便忍不住大加讚賞起來,並又對蔡大寶說道:「此事雖然肇於兩位言論,但本就是大公尚義的好事。襄陽本多逆旅悲客寓居謀生,亟待救濟。我今且借兩位智慧,共事參謀,蔡參軍不要怨我多事啊!」
「豈敢豈敢!大王本就賞賢愛士,有孟嘗之風,肯預事中,乃天下亡人之幸!」
蔡大寶聞言後連忙說道,當然不會在這件事情上掃了岳陽王的雅興,當見岳陽王心情正好,才又開口請示道:「漢北李大都督雖未直言,但其思親之情溢於言表。既然已經兩下止戈、重修邊睦,下官斗膽請問需要何時禮送李仁略北去?」
「人之所以能夠相謀於事,在乎信義。李伯山他既然豪邁許諾,我又怎麼會斤斤計較、不肯歸其至親?便在明日,請蔡參軍再勞行一程,代替我禮送李仁略北去。」
既然對方都這麼豪邁敞亮,岳陽王也不想被對方看低,當即便表態說道,但是很快又臉色一變,長嘆說道:「唉,終究是我
仍然勢力微弱啊!縱然有投奔麾下的才流,也不能留用於治內。
這李伯山氣魄雄大、風骨可觀,兼之仁勇多智、君子秉性,若能投我門下,來年未必不能成我之韋虎。可惜、可惜……」
講到這一點,岳陽王真是滿腹的遺憾、絕非作偽。
雖然彼此還沒有見過面,但僅僅只是他自己所知所見李泰的事蹟就已經讓他非常欣賞,其人出身年齡、行事作風等等,可以說是都深合其意、無可挑剔,如果可以的話,他都想以府中這上千門客換取李泰一人為其幕僚。
不過這注定也只是想想罷了,拋開他這一個宗孫王爵的身份,如今李泰在西朝的權柄勢位都已經不遜於他。哪怕他再有熱情,也深知招攬對方為己所用乃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