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寒料峭終還暖 第二章 我有一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將軍的意思是說,內縣目前還在我們的手裡?”
“是的,周國一萬五千騎兵於三日前突然從春內道衝出,對於春內道的哨卡一律不做理會,包括內縣也是,全部繞道而行,直奔嘉縣而來,眼看攻城無望,只得佔據北河、通河交匯處的高地上紮營。”
“內縣守軍有多少?目前是何動作?”
“內縣守軍共有六千五百餘人,城內常駐六千餘人,五百人在春內道各崗哨、烽燧分佈執勤以及縣界處巡邏。目前內縣守軍因戰況不明,已將全部兵力收攏至內縣縣城固守。”
“春內道的烽燧如何沒有放狼煙示警?”
“春內道有三處烽燧,平日裡是輪流擔任哨戒任務,同一時間應該最少有兩處烽燧處於警戒狀態,擔任哨戒任務的烽燧每隔一個時辰就會放一刻鐘狼煙用作上報平安,但是周國騎兵正好在剛上報後衝出,同一時刻三座烽燧都被高手拔除了。”
“三座烽燧同時被拔除?按朔國軍制,一座烽燧最少十五人,想要在示警之前拔除烽燧,沒有二甲的身手只怕不行吧?周軍除了主將王林和被我擊落北河的皇甫覃還有一個是誰?根據你剛剛說的情報,那六名校尉都應該只是三甲吧?”
“這個末將不知。”
呵,不動腦子的哨戒任務制度,趙英圻心中腹誹。
…
朔國主將關正農,是朔國軍中在嘉、內兩縣中軍職最高之人,負責統領兩縣防務及水運監督,此次周國騎兵突破內縣直抵廣通縣橋頭鎮,嚴重威脅到了朔國內部安全,使得財貨損失無數,待到朔國援軍來到,戰後追責只怕是難以承受。
上午趙英圻一行已經到了嘉縣縣城,入城後被安排在一個客棧的小院休息。起初朔國主將並未拿這趙英圻當回事,只當是來謀一個官身的年輕學子,若在平時,有讀書人願意來投,自然是願意收錄,可如今關將軍自身都難保了,難免會有一些怠慢。
可是當橋頭鎮護送趙英圻的軍士向關將軍說明前一天橋頭鎮大捷以及路上伏擊的事情,關將軍才發現對趙先生是真正的有眼不識泰山了。
趙英圻的本事且先不說,單說這個侍女趙彤,堂堂頭甲高手,居然做趙英圻照顧起居的丫鬟。頭甲高手在全天下都是能數得著的人物,武風盛行的周國,明面上的頭甲高手也不足兩手之數,而且要麼是統兵數萬鎮守一方的豪雄,要麼是德高望重門生舊部遍佈全軍的軍方大佬。
關將軍自己四十多歲的年紀,也只是前兩年才進入三甲之列。若有這趙彤的武藝相助,想必抵禦周國這次進攻定能增加不少勝算。
思之再三,決定親自上門請求幫助。趙英圻自然也沒有拒絕。這才有了上面的那番對話。
現在便如之前所說,周國一萬五千騎兵殺入嘉、內兩縣,除去在橋頭鎮損失的兩千餘人,目前嘉、內兩縣中起碼還有一萬兩千多周國騎兵,但是由於周國騎兵戰力彪悍,來去如風,尚不得知敵軍詳細動向。
而內縣縣城實際上相當於一座軍城,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卡在春內道中間的一片十餘里方圓的空地,春內道整體呈一個梭形,兩頭窄中間寬,兩邊山勢險峻,尋常人上山都比較困難,周國的騎兵更是難以翻越,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作用,朔國將其作為保衛嘉縣和廣通縣的主要屏障。
春內道一直通向嘉縣和廣通縣之間,在春內道出口處,實際上是一個可以同時通向嘉縣、廣通縣和內縣的三岔路口,在這個三叉路口有一個比較繁華的小鎮,名曰三通鎮,三通鎮是周國陸路貨運到橋頭鎮水路貨運的關鍵中轉站,所以這個鎮子平時人來人往、車水馬龍。
周國騎兵在繞過內縣後迅速透過春內道,殺至三通鎮,在三通鎮分兵四千向橋頭鎮,另一隻一萬多人在周國主將王林的率領下轉而向北,佔據了通河與北河交匯的一處高地駐紮,這個高地正好可以卡在內縣與嘉縣透過三通鎮向橋頭鎮支援的要道旁。
戰略意圖其實十分明顯,周軍就是要以騎兵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拔除烽燧後,迅速直撲橋頭鎮,切斷嘉、內兩縣朔軍的後路,並獲得橋頭鎮作為水路樞紐的充足物資堅守,然後等待後續援軍到來,再慢慢的把嘉、內兩縣朔軍殲滅。
但是趙英圻的出現成為了本次戰役的最大變數。
…
“那麼,關將軍,咱們目前有多少可用之兵,分別在何處駐紮?”
“嘉縣原本就有三千駐軍,另外駐紮在縣城以北的通河河畔監控河道的四千軍在周國騎兵襲擊三通鎮之後就已經收攏至嘉縣縣城內。廣通縣那邊,橋頭鎮東西各有千餘駐軍,還有前幾日剛派過來準備疏通河道的兩千水軍,但是這兩千水軍因為周軍佔據北河、通河交匯處無法渡河登岸。”關將軍在地圖上比劃半天,可是趙英圻看著這十分抽象的地圖,實在是覺得腦仁子發木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