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顧國到達異世界的第五個年頭,依靠種植小麥和木薯(培育的塊莖的名字)獲得的糧食,他成功將聚落擴充到了兩千六百人。

現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居住在城牆之內,城牆是由顧國和最早加入他的三個部落的族人共同建成的,後加入的部落沒有在建設城池的過程中揮灑汗水,享受城牆保護的權利與他們付出的義務是不對等的。

但顧國還是想出了一條城外之人進駐城內的渠道——考試。

城中的族人自然是答應的,畢竟小學算學已經畢業的小楓和桂等人,建出了水車和水渠,他們不用扛著木桶一桶一桶地澆灌土地。

知識的重要性在城中逐漸體現起出來,在交易的時候,學過算學的人一下子就心算出了結果,而那些沒學習過的人,總要掰一會手指。

一年前,小麥的產量突飛猛進,除去來年用作種子的分量,顧國已經能夠年產近百噸小麥,而種植小麥的農民每年只消耗其中的一半,剩下的糧食全被他投入到教育中去了。

他定下了一個規矩,但凡十二歲以下的人能透過小學算學和識字的考試,那麼便有兩個住到城中的名額。

如果自己的親戚比較多,除了母親還有外婆姨媽表哥等人,覺得名額不夠,那麼還能繼續學習。

小學畢業之後,開設初等中學,除開繼續學習的算學,還要在物理和化學當中任選一門,如果在兩年之內透過顧國的考試,便能夠再增加兩個名額。

住在城外的母親們一聽到城中不僅管自家孩子的飯,自己還有機會住進城中,紛紛將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往顧國的學堂中塞。

於是在小學的第一次開學典禮上,一百多個站在臺下的孩子帶著吃飽飯的願望,在顧國的一番他們似懂非懂的講話後,排著佇列吃飯去了。

多年以後,從高等中學畢業的谷池回憶起當初懵懂地進入小學,印象最深的便是開學典禮過後的第一頓飯,那是他過去從未見過的食物。

“當初姬小楓老師帶著我們去那個叫做食堂的地方,我們十人一組,圍在一起。我以為那天會用一些野果子打發我們這些蹭吃蹭喝的,沒想到在學堂第一頓吃到的是餅!”

由於沒有酵母小蘇打之類的東西,蒸出來的饅頭和包子硬巴巴的,所以顧國在小學弄出來的第一頓直接上了包肉的餅。

幾十噸小麥足夠這些孩子吃一整年的了。

不過顧國還是低估了孩子們的決心和毅力,在可以讓自己和母親吃飽飯的激勵下,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學習中去了。

加上升學考試沒有名額限制,學生之間不會陷入內卷,開放的學習氛圍讓許多孩子在第一年就透過了小學考試,成功升入中學。

除開這一百多完全脫產的學生和老師,第五年年初顧國還訓練了人數達到九十人的脫產軍隊。

這九十人由於每天訓練,糧食的消耗量遠多於每天只讀書的孩子們,這也是顧國等到第五年才開始徵兵的原因,當然入伍計程車兵也是有兩個住進城內的名額的。

原先擔任班長的豬皮和薺,現在已經升任管理三十人小隊的排長,另一個排長則是自己的二舅舅樺。

顧國必須要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提拔的軍官全是自己親信,而那些來自城外計程車兵,在將自己的母親接到城內之後,屁股的一半就沾到了城內,與原先的部族利益割裂了。

顧國的這支軍隊,可以鎮壓任何一個反水的部落,士兵腰間橙黃鋥亮的青銅佩劍就不是落後的石斧能夠對付的,加上那整齊的佇列方陣,即使遇到三倍與己方的敵人,也有一戰之力。

此時城中的常住人口有六百人,城外零零散散聚集著兩千左右的人口,此時的社會制度更像西周時期的國野制,對城內和城外的人採取不同的統治政策和剝削方法。

兩個階級的劃分已經開始了,而階級上升的通道顧國已將其開啟,那便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