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在現實生活中沒見過爐子的實物長什麼樣,不過從記憶中那張黑白的剖面圖可以推測出,大致像一個用作盆栽的花盆,上寬下窄。

在選定的地點向下挖一個長方形的坑,他預估了一下爐子的大小,幾百上千人暫時用不了那麼大的產能,於是決定挖一個長兩米寬一米五深一米的坑。

用柴火燒乾坑洞中潮溼的土壤,並將草木灰鋪在坑洞底部,草木灰可以有效吸收泥土中的溼氣。再用石塊將底鋪平,並在上面正式砌磚。

整個過程花費了顧國等人兩天的時間,在沒有金屬工具的幫助下,挖坑非常要命,特別是挖一米深的坑。薺感覺又回到了築屋挖土的時候,他不禁問道:“咕咕,我們要造新的屋子嗎?”

“我們要造新的爐子!”

顧國回答道,他在坑洞底部接過樺遞過來,用陶土燒製的泥磚,並用石灰和砂漿當做粘合劑一塊一塊整齊地平放在坑洞底部。

“新的爐子?是要燒更大的陶罐嗎?”

“這次我們不燒陶器了,我們燒石頭!”

“燒石頭,那能幹嘛?”薺撓撓頭,不明所以。

樺則是一臉恍然大悟的樣子,他想起族人回山洞之前,到過一座紅色山峰的山腳,挖了許多紅色的石頭回來。

“是要燒那些紅色的石頭嗎?”樺問道,不過他也想不通石頭有什麼可燒的,既不能吃,又不能像陶器那樣拿來裝東西。

顧國點點頭,他沒有過多解釋,因為他還講不出金屬銅在當前環境下的優點。

純銅很軟,不能用來當做斧和刀等利器的材料,甚至還比不上石頭的硬度,但是在銅中加入了錫之後,就會形成銅錫合金,也就是大眾熟知的青銅。

幾種青銅的經典配方顧國牢記於心,比如用來做齒輪和軸承的,錫鋅鉛各一,而銅為十七的耐磨青銅,又比如用來造炮管的的炮銅......

當然這些成品他只能在腦子裡腦補一下,不可能把一堆銅錫鉛鋅放一起點一鍵合成,然後成品就出來了。

拋去無趣的念想,現在顧國所建的只是一個鍊銅的爐子,練錫和熔鍊合金的爐子的建造計劃得往後延,現在他還沒有發現附近有錫礦的存在。

雖說銅礦一般會伴生錫礦,但幸運女神不可能一直眷顧著他,能在穿越後一個月內找到一處礦脈就是莫大的幸運了。

腦子在動,手上的活也一刻不停。

爐基是用泥磚鋪就的,一直快到與地面平齊的位置,顧國才用上陶土磚,而在爐基的外圍,則壓緊一層草木灰,防止溼氣從爐基進入熔爐底部。

最重要的是爐缸,顧國壘了四層陶土磚,雖然效能比不上用高嶺土燒製的耐火磚,但完全能夠應付鍊銅那只有一千度出頭的溫度。

爐缸主要用於儲存熔鍊時產生的溶液,也是銅液和礦渣分離的地方。

內壁主要有四層,顧國前世也只是大致看過幾眼其中的內容。

由於年代久遠,圖書的配圖比較粗糙,他只記得外層是黃泥和食鹽混合的填充物,最內層則是炭灰和泥漿的混合物,用來防止銅水凍結的。

中間的兩層,顧國只能靠猜了,他索性就用陶土混合泥炭填充,可以加強爐壁的耐高溫效能。

在爐缸底部,則需要開一個出銅口,在上方的位置,再開一個出爐渣的口子,由於銅水的比重要比爐渣大,燒製的時候兩者的關係就像水和油,一個在下一個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