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居(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了第一間屋子的經驗,族人們夯土的速度也快上了三分。
顧國滿意地點點頭,他用石塊在地上圍了二十五間屋子的地基輪廓,按照五乘五的佈局,前後左右間隔兩米,如此一來,一片大約30×40米的居住區就被規劃了出來。
兩百多號人擠一擠勉強夠用,足以撐過整個冬天。
向族人們交代了幾句,顧國返回山洞。
用版築法做不出兔子家北方的火炕,於是便需要紅梅那隊人做出的泥磚了。
但是用人力運送泥磚是個不切實際的做法,山洞距離陶河岸足足大半天的路程,一來一回就是兩天時間,不光費時,而且運量還小,完全趕不上夯牆的速度。
觀察了姬水河道的深度之後,顧國決定用樹皮做出最原始的船,用來充當兩地間的運輸工具。
前世歷史上最早的渡河工具是陶罐,也有古文明將獸皮和樹皮製成獨木舟,比如印第安庫特耐人用樹皮或幼枝來製作獨木舟,然後再用麋鹿皮裹住衫木條或幼樹的框架,以此成舟。
在兔子家北方,漁獵民族則以樺皮製成的樺皮船來漁獵和運輸,這種用柳木為框架,樺皮為船底的小船不光製作簡單,而且重量輕,一人就能搬動。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這種船的壽命不長,顧國倉促之間整出來的成品,在沒有做過防腐的情況下估計只能用個一兩年。
然而嘴上說的輕巧,做起來卻頗為困難,首先是柳木框架,光是將其捆成小舟的形狀,就花去了顧國大半天的功夫。幸好他是學機械的,動手能力要稍微強上那麼一些,以至於綁成的框架不那麼歪歪扭扭。
顧國將樺皮船的骨架提在手上感覺了一下,四米多長的架子被他兩隻手一起用力舉過頭頂,密密麻麻的柳木被他捆得結結實實,任他在手上怎麼翻轉也沒有散架的跡象。
至於用來製作船底和船幫的樺皮和松脂,林子裡到處都是,花了一下午的時間,顧國從林子裡扒了一大堆的樺樹皮。
第二天顧國帶著三四個男人給骨架上底,並教會他們造樺皮船的方法,屆時,這種載重有三四百斤的小舟將會頻繁的來往於姬水的上下游。
由於甘草負責往下游運送食物,於是順理成章拿到了樺皮船的首航的名額,當然一同前往的還有顧國和幾個將來要成為船伕的族人。
現在是顧國來到山洞的第五天,在族人們的幫助下,六艘樺皮船停靠在岸邊。顧國簡單清理了一下岸邊的雜草,順便挖深岸邊的河道。
雖然樺皮船吃水很淺,但保不齊會磕到河岸凸出來的石頭,把船底弄出一個洞來就麻煩了。
六艘樺皮船,總運力有一噸,往返上下游只需要一天時間,節省出了三四十人的運力。
樺皮船下水的那一天,族人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相互幫襯著往船上搬運食物和泥磚,人們都對這些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感到不可思議。
“舟!”
顧國喊了一聲,告訴族人這六樣浮在水面上東西的稱呼。
“舟!舟!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