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蹲在窯爐邊上,她在一個個還未燒製的小陶碗上塗抹一層千奇百怪的東西,有食鹽,野菜汁水,豬油,魚油,甚至還有她早晨起來的小解。

她想燒出表面光滑的陶器。

就目前來說,紅梅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但顧國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的姨媽。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雖然窮,但也是有以物易物的,但在一般等價物出來之前,以物易物的成功率很低。

比如張三想要找李四用肉換石斧,但李四不需要肉怎麼辦,結果就是這樁生意談不成了,物品的交換效率十分低下。

這時候就需要誕生貨幣的概念。

古時人們用金銀這類稀有金屬當做貨幣,金銀的稀有性,便攜性和耐久性決定了貨幣天然是金銀,但偉大導師還有一句話,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沿海的古人用漂亮的貝殼充當貨幣,內陸的人們用各式各樣的青銅金屬當做交易物品的一般等價物。

但顧國既沒有貝殼,也沒有找到銅礦和錫礦,不過他手上有一樣東西——陶。

在方圓千里之內,陶器是原始部落中最為先進的產物,其他部落想要仿製起碼要花上一段時日,所以顧國不擔心會有假陶幣流通,反正到時候是要全面換成銅幣的,陶幣拿來當個過渡品完全夠用。

而陶幣的貨幣本位則是堆積在山洞中的各式陶罐,陶碗,陶鍋等物件,顧國所在部落的陶器需求已經飽和,陶幣對於本族人來說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其價值甚至比不上喝湯的一片陶碗。

可對於其他部落來說,這玩意一旦進入市場,那就是降維打擊。

陶幣將過剩的陶器輸出至各個部落,然後利用剪刀差瘋狂收割各個部落的生產力,就像顧國前世某個超級大國瘋狂收割全世界一樣。

顧國不會竭澤而漁,撈一波就跑,他的目光放得很長遠,將來周圍的這些部落遲早會和自己的部落融合,逐漸發展成文明,共同富裕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不斷增加的陶器遲早有一天會讓市場飽和,以陶器作為貨幣本位的陶幣會一落千丈,也許今年能用一枚陶幣交換五個陶罐,明年就成兩個了。

顧國聳聳肩,以後的事以後再想,先將陶幣流通起來再說,這一步很難,完全是在用部落的信譽做擔保,所以他決定先給每個部落發一些陶幣,讓他們交換到陶器和食物,在嚐到甜頭之後也許就能接受這種一般等價物了。

他用纖維繩將兩根樹枝捆在一起,兩頭削尖充當一把簡單的圓規。用圓規在泥餅上割下一個巴掌大的圓,距離圓心大約二分之一的地方畫上圓圈,代表腳下的大地球,中間再用圓規掏空,寓意天上的太陽,在以太陽和大地球的圓心為半徑畫一條圓線,寓意大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道。

背面則用石片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刻了四顆五角星。

顧國做完這一塊陶幣足足花了半小時,這比用陶輪捏一個陶罐還費時間。

把製作的細節教給自己的姨媽紅梅,紅梅將手中已經燒製好的陶幣翻過來翻過去,怎麼也想不到這枚巴掌大的陶片有什麼用。

陶幣沒有面值的區分,新石器時代的人也計算不了太複雜的加減乘除,只要簡單的制定一個標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