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製陶(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說製作金屬器具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那麼製作陶器就是一件不用任何工具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顧國不奢望一上來就在洞穴附近找到高嶺土這種上好的製作陶瓷的材料,但是土質細膩的黃土在山坡或者河邊應該有不少。
現在食物的獲取不是當務之急,顧國出洞口的時候瞧見洞口的深處有幾排木架子,上面總共掛著上百斤黢黑的燻肉,想來這些應當是族人們過冬的儲備糧。
人可以幾天不吃食物,但不能不喝水。
在陶器沒有發明出來以前,原始人只能把石頭或者木頭挖空來存放少量淨水,十分不方便。在氣溫適宜的春秋沒人會在意每天跑河邊喝上一兩次,但到了寒冷的冬天就很要命了。
顧國從洞口往東尋了兩裡地,發現了一條寬度大約有七八米的小河,河岸上有一大片區域沒有雜草,顯然族人們經常在這些地方走動,薄薄一層草皮下面露出了淺黃色的泥土。
“黃泥?陶土?”
顧國輕咦一聲,他曾經在高中時參加過製作陶器的課外活動,那時他花費了一上午的時間,用黃色的陶土條疊出了一盞巴掌大小的茶壺。
他連忙衝過去,抄起石鏟子就往地上挖起來。
然而一鏟子下去,顧國便失望地搖了搖頭。
這些河邊的黃土雖然土質細膩,可以用來製陶,但是土中混雜了大量的小石子和雜草的根莖,在篩子沒有編造出來之前,清理這些雜物是個龐大的工程,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但在表層土之下,岩石層之上,還有一層心土層,這一層土壤雜質較少,也許值得一試。
也許是河流長年沖刷沉積的緣故,河邊的表層土比顧國想象中要厚一些,再加上手上的石鏟子用的不習慣,他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才挖了一個直徑50厘米,深度40厘米左右坑洞。
好在河邊的土壤比較溼潤,不至於碎成渣塊再次掉到坑裡。
現在坑洞底部逐漸露出灰白色的土壤,顏色居然有點像高嶺土,也就是俗稱的觀音土。
看到下面一片灰色,顧國眼睛直髮光,連忙用石鏟挖掘起來。
又過了半小時,他便挖出了一大堆灰白色的土壤。這些土壤不像表層的淡黃色土壤那樣一捏就碎,而是呈塊狀粘合在一起。
這些灰白色土壤幾乎沒有石子和植物根莖。
顧國在河邊找了一片土質比較堅硬的地面,將幾十斤土壤全都搬了過去。
他先將這些土壤用石鏟的木柄搗成碎末,然後手捧河水澆在碎末上,抓起一大團像是揉麵團一樣開始揉捏起來。
在此期間顧國不斷挑出石子碎渣,直到手掌感覺不出來一丁點疙瘩方才罷休。
一整個上午的時間,他都在如法炮製地揉捏著泥團,幾十斤灰白土全都被他揉捏了個遍,去除其中的雜質。
看了一眼接近頭頂的太陽,顧國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從小到大他還從來沒有如此盡興的玩過泥巴。
如果說彼時捏陶是在豐富學習之餘的時間,陶冶一下情操,那麼此時的捏陶就是在帶領文明的進步,顧國覺得非常帶感,這就是穿越者的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