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氛圍,對楊豔的傷害很大。現在,她與林琳和陸潤、楊宇生活在一起,感到十分溫馨、愜意和滿足。

週二下午,林琳準時出席由學院召開的,各個附屬醫院參與教學的老師出席的教學擴大會議。各個附屬醫院的院長,也被要求參加。可見,醫學院對這次會議的重視。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負責教學工作的醫學院副院長主持會議。

「我們雙亞醫學院,一向以教學質量好,醫療水平高而聞名全國。」這位副院長直奔主題。

「想必大家也感受到了,這幾年,我們醫學院,我們附屬醫院,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診治水平,都逐漸被兄弟院校和兄弟醫院趕上來,甚至在某些地方,拉開了差距。」

「再這樣發展下去,雙亞醫院的百年基業,將會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我們,將會成為雙亞醫學院的歷史罪人。」

「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甘願沉淪,成為二流,甚至三流的學校和醫院;另一條,銳意改革,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改掉陋習,重拾良好的傳統,融入新的理念,使我們醫學院和各個附屬醫院,再次出發,重振輝煌。」

「上週,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林琳主任,為我們臨床教學,帶來久違的新風。我們是大學,是名牌大學,不是中學,更不是小學。」

「我們要的,是啟發式的教學,而不是填鴨式的教學。林琳主任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讓我們知道,在臨床教學上,我們應該如何走,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才能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慾。」

「上週,林琳主任上完神經病學總論後,教務處接到很多學生的請求。學生們的請求,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請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老師為他們上神經病學這門課。」

「另外,教務處也接到來自研究生們的請求,他們想請林琳主任為他們講一個主題課程,題目由林琳主任自己選擇。」

「我要說,這些學生們都十分聰明,求知慾也十分強。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特別是研究生們,他們的請求,說明他們聽完林主任的課後,知道林主任的潛力,想從林主任那裡,拿到開啟臨床和科研的「鑰匙」。」

「我和教務處的同事們開會,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我們決定,接下來的神經病學的課程,由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負責。」

「請陳涵院長給予神經內科大力的支援,也請林琳主任克服困難,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

「據我所知,現在的第一附屬醫院的神經內科,林琳主任撐起了醫療和教學的天空。林主任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我們也理解林主任的難處,不敢要求林主任承擔神經病學其它部分的教學任務。所以,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其他老師,要多多向林主任請教,將這次的教學改革,貫徹到底。」

「我也要特別感謝林主任,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為研究生上課的請求。據梁處長說,研究生們知道後,顯得非常高興。」

「同志們,這就是名師的力量,這就是名師的效應。」

「我這裡說名師,大家一定以為,我抬舉林主任了。其實,老一點的老師,都應該記得,大約在十年前,在我們省的教育界,開展了一次教學大改革。」

「哪次的改革之風,是從營州刮起來的,是從林主任身上刮起來的。那個時候的林主任,在營州醫學院上課,轟動了整個營州醫學院,也引起了省教育廳的高度重視,才有了哪次的教育改革。」

「我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告訴很多不知道內情的老師們,林主任,其實在十幾年前,已經名揚南江省了。」

今天,我們再次借林主任的東風,在我們學校,開始教學改革,我希望,每一家附屬醫院的院長們,都要高度重視。這次改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為,這關係到我們醫學院的未來,關係到我們各個附屬醫院的未來。」

「下面,我們有請林琳主任上臺,為大家講講他授課的心得,大家鼓掌歡迎。」這位副院長的話音剛落,禮堂裡,響起熱烈的掌聲。

是的,這位副院長的話,勾起了一些年紀大一點的老師的回憶。是啊,當年確實有過一輪教育改革,他們也知道,這股風,是從營州刮來的,他們都看過當年的檔案。

令這些老教師們想不到的是,當年營州的風雲人物,竟然屈身在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當年的林琳,可是營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院長啊!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

「我是林琳,1984年畢業於雙亞醫學院,現在在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工作。」

「對於雙亞醫學院,我有著深厚的感情,我五年的求學生涯,是在這裡度過的。當年,是老師們教會我們做人,做醫生的道理,也教會我學習的方法,激發了我從事神經內科工作的興趣。」

「是的,我畢業的時候,我的所有同學,對我選擇神經內科作為我的終身職業,感到非常的不解,也有同學極力勸阻我。」..

「可是,我不為所動。因為,我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徹底激發了我的興趣。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將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我教學的重要目標。」

「在座的老師,不少也是醫學專家。我想,大家都會認同,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並不能直接在臨床上應用。」

「各位能成為專家,一定是對本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畢業後,才慢慢學習,慢慢積累,才成就了今天的各位。」

林琳說到這裡,刻意停頓了一下。他看到,臺下有不少人在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