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決心一試
章節報錯
凌曉雲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已經將手中的權力,玩得溜溜的。
當然,這樣的情形,林琳的前世是經歷過的,現在重複一次,他有的是對付她的辦法。
林琳是與李雲娥同時坐門診的。這個時候的神經內科,醫院的領導並不重視,門診只有一間不大的診室,兩張診桌擺放在一起,兩位醫生面對面坐著。
前世的林琳,坐冷板凳差不多坐了半年。這半年裡,林琳將神經病學,神經解剖學重新看了一遍。林琳始終相信,不管處於什麼環境,只要自己不放棄,總會迎來生機。
重生後的林琳,雖然對自己很有信心,但病人們依舊守著“老醫生新裁縫”的觀念。坐診的頭一個月裡,願意給林琳看病的人,寥寥無幾。
一天上午九點剛過,正在埋頭看書的林琳,接到丁姐從病房打來的電話。
“林醫生,主任讓我通知你,馬上回到病房,搶救一個重症的病人。”
“很重嗎?”
“嗯,確實很重,快回來吧。”
“好。”林琳很相信丁姐,況且,從丁姐的語氣中,林琳聽出了些許的無奈。
回到病房,走進醫生辦公室,林琳看到,全部醫生都在辦公室裡討論著病人的病情。看見林琳回來,凌曉雲對丁鳳說:“丁醫生,你再簡單介紹一下病人的情況吧。”
“好。”對待病人,丁鳳是十分認真負責的。再說了,她相信林琳,希望林琳有什麼妙招,能搶救這個病人。
“患者男性,26歲,因為突然感到呼吸不暢,於今天上午八點半,從南海石油公司醫療站緊急送到我們科室。”
“病人在十天前出現低燒(37.6°C)、喉幹、流鼻涕等症狀,在單位的醫療站以‘感冒’進行治療。”
“約一週後,喉乾和流鼻涕症狀消失,患者開始感到全身乏力。單位醫療站認為,患者可能為‘感冒’後虛弱所致,予以靜脈輸注氨基酸注射液。”
“昨天下午開始,患者感覺呼吸有點費力,但並不嚴重,沒有做特別的治療。今天早上,家人發現病人呼吸費力更加明顯,馬上到單位醫療站就診。”
“單位醫療站的醫生認為,病人的診斷不明,病情進展快,他們無法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便立即用救護車送到我們科。”
“病人入院後,病情急轉直下,呼吸無力,臉色開始發紺。在主任的指導下,馬上請耳鼻喉科進行氣管切開,並用上呼吸機輔助呼吸。雖然發紺的情況有所改善,但病人似乎感到很痛苦。”
“病人的單位,我們醫院,還有我們科室都很重視,全力展開搶救,並組織全科進行討論。我的彙報完了。”
這個病例,林琳前世是經歷過的。以這樣進展的速度,放在重生前的2022年,在人工呼吸的維持下,度過呼吸機無力的階段,也許還有搶救成功的希望。
前世的2000年,林琳成功搶救過一例類似的病例。當時,他們用一臺進口的呼吸機,持續不斷地工作三十五天,創下了這個品牌的呼吸機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記錄,被這個品牌的呼吸機供應商作為典型,在各種推廣會上進行介紹。
現在的附屬醫院,別說進口呼吸機,就算是國產呼吸機,也沒有多少臺。
當時的國產呼吸機,技術並不成熟,連一個標準的引數設定都沒有。想靠這樣的呼吸機進行長時間的維持呼吸,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著前世的一幕重現,重生後的林琳知道,他也不是萬能的。沒有搶救病人的“利器”,他也沒有辦法。
但憑著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林琳還是想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打破前世的“魔咒”。
“林醫生,這個病人才26歲,是華中理工大學的高材生,單位的棟樑之才。他的兒子還沒滿月,現在處於這種境況,實在可悲可嘆。我知道你點子多,你說說你的看法吧。”
“謝謝主任的信任。這個病人,剛才丁醫生說的已經非常清楚。首先,這個病人的診斷問題,我想大家都沒有異議,這是一個急性格林巴利綜合徵的患者。”
“最可怕的是,這個病人的病情發展非常快,說明病人的自身免疫反應,已經啟用了他身體內的炎症,並形成‘炎症風暴’效應,這是非常可怕的。”
“短期內,病人哪些已經受損的神經髓鞘,是不可能快速修復的。這就意味著,人工輔助呼吸的維持十分重要,也是維持病人生命的唯一辦法。”
“這種輔助呼吸,不僅要維持,而且還要將病人的體內環境保持在正常狀態。這一點,對我們醫院而言,對我們科室而言,都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
“目前我們這臺呼吸機,短時間吹一吹是可以的,但絕對不可能連續吹24小時,否則,病人的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就會紊亂,二氧化碳瀦留就會十分明顯,光是這一點,就能要病人的命。”
“林醫生,您有什麼好辦法嗎?”一個帶著哭腔的、急迫的聲音從一個角落裡響起。
林琳放眼看去,只見一位年近五十的、穿著白大衣的、陌生的女醫生在說話,眼中滿是焦慮、痛苦和惶恐。
“張醫生,你等一等,往下聽,我們也想聽聽林醫生的想法。”凌主任及時制止了這位醫生的插話。
林琳輕嘆一聲,繼續往下說。
“現在的病人,能否保住命,與是否能維持正常的呼吸,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維持穩定的內環境,息息相關。而這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呼吸的維持上。”
“所以,我有個想法,提出來,供大家討論。”說到這裡,林琳停頓了一下。辦公室裡,安靜極了,所有的眼睛,都盯著林琳。
“採取捏皮球及短暫使用呼吸機交替的方法,維持病人的呼吸。當然,這樣做,面臨著幾大問題。”
“第一,格林巴利綜合徵的病人的神經修復,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這個病人,需要的時間肯定更長一些。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能有足夠的人手做這件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