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茫茫大海上,
自明軍水師鎮與伏波鎮水師從大禹島出發,啟航前往東浦已過去七八日。
陸海商人將訊息傳回呂宋的時候,正好是陸海商人王離前往美荻勸說楊彥迪出兵東浦的時間,因而呂宋明軍和美荻明人是差不多時間動身的。
一艘福船上,幾名明軍將領正目視著前方一望無際的大洋。
“大軍從大禹島出發,一路西行,而今已過去七八日,若沒有遭遇大風大浪,趕至安南也要倆月,再趕至東浦最快也要三月。”船樓上,徐濱看著陸海繪製的南洋海圖,有些不安道。
“是啊,若是中途遇見大風大浪,恐怕得小半年,到那個時候恐怕東浦早就被真臘番人給滅咯。”水師前鎮俾將林曾說道。
在場的明人將領,有很多都是反對西進安南的。
畢竟東浦地處安南南面,距離呂宋路途遙遠,且當地廣南,真臘,占城等勢力縱橫交錯,情況複雜,大部分明人將領都不願意摻和東浦這攤渾水。
駐守維甘的虎賁,威武總兵劉全上書,希望明廷能以北攻臺灣為主,拒絕出兵東浦。
就連一直沉默寡言的魯王也站了出來,希望明軍能為反清復明大業積蓄力量,囤積兵力糧草,不宜勞師遠征東浦。
因而這場遠征,從一開始就不被明人將領看好。
但所有的反對聲音全部都被劉煜與蕭武無視,兩人在出兵東浦一事上竟然達成了共識。
之所以讓兩人達成共識,共同出兵東浦的緣由無外乎幾點,如東浦明人多,呂宋可招納東浦明人,擴充明廷人口,東浦等地沃野千里,可成為明廷的大糧倉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劉煜與蕭武對而今反清無力的一種轉進。
從澎湖海戰鄭家水師慘敗到蕭武舉兵叛亂,從東寧率領水師南逃呂宋至今,已過去兩年有餘。
南下呂宋兩年多的時間,明軍在呂宋驅逐了佛郎機人,建立政權,並依靠四海商行大力發展海貿和工商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呂宋明廷而今賬面上的力量和國力處在蒸蒸日上的大清比起來,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明軍水師分為兩大總鎮,水師總鎮由蕭武統領,伏波總鎮由李督統領,兩者相加兵力達到三千多人,戰船兩百多艘,但兩大水師互不統屬,基本各自為戰。
而陸鎮也不樂觀,明軍最有戰力的莫過於劉煜組建的虎賁鎮。
而今虎賁總鎮下轄五鎮,還有一個神機炮營,總兵力達三千人。
也是呂宋明軍唯一一個建制齊全的鎮,而威武鎮和輔兵鎮兵力都不過五六百人,陸軍兵力共計四千人。
當然,明廷也大肆招募呂宋當地番人入伍,為此還組建了驍勇五鎮,和御番三鎮。
驍勇五鎮主要招募當地的他加祿人,由他祿統御。
由於對他祿的戒備,以及對這些他加祿人的不信任,劉煜特意將驍勇總鎮劃分成五鎮,每一鎮都只有三百人。
而御番鎮則是由拉瓦格,維甘,土勞加格等地區的伊洛克土著人招募組建而成。
作為傳統的農耕民族伊洛克人更遵王化,呂宋明廷不少縣社官員也多出自該族,因而更忠於明廷。
為了打壓呂宋當地土邦以及擴充明廷兵力的需求,明廷也招募伊洛克人組建了御番鎮。
兩大番鎮兵力達到三千多人。
若把這些番人算進去,呂宋明廷而今水路兵力可以達到上萬人。
咋一看,這些兵力以及火器配置在南洋已經可以吊打一眾的土邦酋國了,這也是明廷敢於介入東浦戰事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