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木炭冶煉(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爐內部自下而上,劃分為爐床、爐腹、爐腰、爐胸、爐喉等部分,爐床底部有出鐵口,在其上方之適當高度處有出渣口,但兩口位置並不在同一垂直線上。
在爐床上部,爐腹下緣之下的一圈,均勻地圍繞著許多個鼓風口,與熱風爐的管道相連。
明廷的高爐自然沒有現代那麼高階,但也頗具現代高爐的雛形。
“爾等匠戶都來自大陸,在呂宋可待的習慣。”劉煜沒有先問冶鐵的情況,反倒是問起這些匠戶工人生活。
劉煜看著忙碌的工人匠戶,這些工人匠戶皆來自廣東佛山,是陸海專門為明廷冶鐵廠高價招募來的。
明清時期,佛山之冶鐵遍天下。
被稱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佛山,以冶鐵業名揚海內外。
自然擁有著全國最為優秀的冶鐵匠戶,工人。
“回大人的話,我等皆是佛山匠戶,不滿清廷苛政而跟隨陸海來到南洋,而今在呂宋月俸,米劵夠我等一家五口維持生計,若非大人恩德,我等豈會有今日之福。”王慶畢恭畢敬的說道。
“嗯。”劉煜點點頭,明廷對於匠戶可以說是格外重視,除了年俸月祿外,一年的米券什麼的也是應有盡有。
“而今我冶鐵廠冶煉多是用木炭對吧!”劉煜問。
“回大人,呂宋多的是木材,所以我等都是用木炭。”王慶說道。
“那你覺得是木炭冶鐵好,還是用煤炭冶鐵好?若是煤炭冶鐵好,我好讓四海從大陸進口煤炭。”劉煜詢問。
煤炭:中國古代有石炭、烏薪、黑金、樵石、燃石和礦炭等異名。
劉煜知道後世多是用焦煤鍊鐵,而焦煤就來自煤炭。
而明清時中國就已經大規模使用煤炭冶煉鐵了。
明朝著名學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說:
“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昔人不用,故識之者少,今則人以代薪炊爨,鍛鍊鐵石,大為民利。土人皆鑿山為穴,橫入十餘丈取之……。”可見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原料了。
“回大人的話,木炭和煤炭各有優劣。”王慶笑了笑,回答道。
“用煤炭冶鐵,燒熱快,出量多且大陸多煤炭,但產出來的生鐵雜質多,質地脆,不如木炭冶煉,且而今我等在呂宋,因地制宜,還是用木炭為好”王慶說道。
見劉煜有些不信,王慶笑了笑,繼續道:“大人,您知為什麼大唐有陌刀,唐刀,而到了宋卻都失傳了?”
“為何?”劉煜倒也來了興趣。
“那是因為漢唐時冶鐵多是用中原的木炭,用木炭冶鐵,生鐵的雜質很少,品質高,因而漢唐時中原往往能製作出名刀,可到了後來中原地帶木材大量減少,不得不使用煤炭來替代木炭,可用煤炭來冶煉鐵,生鐵的雜質太多,因而當今造不出漢唐的好刀。”
“大人可知道閩鐵,福建等地大木多,因而閩南一帶冶鐵多用木炭,因而閩鐵質地最好。”
劉煜聽完後方才恍然大悟,也難怪東瀛的武士刀在明清時碾壓一大眾中國刀了。
明清時期,中國採用煤炭冶煉,所冶煉出來的生鐵雜質多,而東瀛多采用木炭冶鐵,畢竟東瀛人少,森林覆蓋率很高,甚至當今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生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