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競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人只是略微點頭致意,並未多語。
自從上一次陳安德帶著明廷給予東浦明人的援助回到東浦後,東浦上下的明人都是歡呼雀躍。
為了表達對呂宋明廷的感激,陳上川特意讓陳安德再一次前往呂宋。
而在陳安德離開東浦不久,就傳出了廣南欲發兵東浦鎮壓明人的訊息。
得知此訊息的東浦商人,使者紛紛逃難呂宋,不再願意回東浦。
而陳安德也已年過花甲,不過一風燭殘年的老人,就算回東浦也挽救不了什麼,也只得留在了呂宋。
而今明廷在呂宋設立縣社,大量南洋華人紛紛來到呂宋。
隨著明廷控制下漢民人口的不斷壯大,婦孺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
明廷於是在拉瓦格,維甘開設了書院,武堂等,而且還是與四海商會等民間合辦,陳安德也藉此投身到民間教育中。
與清廷不同,劉煜直接廢除了八股文,開始引進西學,如天文,地理,醫學以及荷語,西語等外語。
為了讓呂宋的明人能夠開眼看世界。
陳安德還親自著撰西洋遊記,將自己一生在歐洲所見所聞,所遇國家,人物以及生活方式詳細寫下,供呂宋各書院學子閱讀。
呂宋明廷缺乏文官,這是一件不幸的事,卻也是一件幸事。
這使得明廷在管理呂宋土地,在設立縣社時不得不委派當地的番人官員,像戶部不少官職甚至還委託了四海的商人擔任。
但文官的缺乏,卻也使得呂宋明廷不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在引進西洋天文,地理,醫學的同時廢除八股文,明廷進展的異常順利。
而今明廷與四海商行等民間勢力合辦了書院,共有各期學子兩百人。
在書院中,無需學繁懊無用的八股文,而是學習西方的天文,地理,以及醫學,荷語等外語。
因為和四海合辦,書院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商學。
明廷不單單為漢人設立了書院,甚至還專門為當地的土邦番人設立了學堂。
並規定每一個土邦部落年13歲至16歲的番人男孩必須到各個縣社的學堂讀書。
而各個土邦酋長貴族的子嗣甚至可以進入書院中與明人學子一同讀書。
建立書院是明廷在呂宋新辦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書院中學習的學子踏入官場,也會以更加包容的心態與豐富的見識去推動歷史的齒輪,讓明廷走向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旅程。
“大人願意讓東印度公司在呂宋開設商館,確實讓我意外。”戈爾一臉敬佩的看著劉煜。
誰都知道四海商會背後的大人物是誰。
而今呂宋的海路,山道貿易幾乎都被四海壟斷,源源不斷的銀兩流入四大商行的口袋裡。
而今劉煜竟然讓東印度公司在呂宋開設商館,這不是從四海商會手中搶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