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明軍在巴坦島修築營寨,數百明軍充當勞工歷時三四天功夫修建出了一個不小的營寨來。
營寨大致修建好後,李督即令明軍向內陸挺進。
根據西班牙人繪製的地圖在巴坦島再往北一些還有一個島嶼,再往北就要渡過海峽了。
在明軍陸戰協在巴丹島摸索時,幾艘武裝商船也被李督派去北面勘察另一個島嶼。
明軍營寨建在一處河流下游緩衝地。
明軍向北走大約五百步就能看見河流,經過幾日的勘察基本摸清了附近的情況。
這河再往上游走一日,有兩個番人村落,基本都在幾百人左右,每個寨子,大約有壯丁百餘人。
這些生番見明軍氣勢洶洶而來,也不敢靠近。
不過明軍倒也沒有為難他們,基本只是匆匆從村落旁走過,並沒有打擾生番的生活。
島上的部落基本是幾千年前從臺灣來的原著民,多數是以漁獵為生,也有少數部落開始向農耕進化,只是並不明顯。
林栩帶著三個班三十餘名明軍官兵朝海島北岸摸索而去,他們一開始是順著海岸線走,但漸漸就被懸崖峭壁所阻擋,不得不潛入山林中。
叢林密佈,依稀只能看見腳下閉塞的小道,僅能容一人通行,時不時的還能看見一些青色的大蛇盤踞在樹幹上,走過後方才發覺讓人不寒而慄。
一連好幾日明軍都在摸索海島,除卻第一日遭遇了幾名海盜外,大傢伙倒也沒有遇見危險。
不過出於謹慎明軍依舊全副武裝,三個班的明軍士卒共三十六人,裝備皆以火器為主。
火銃手十二人,弓手六人,刀牌兵十餘人,正副班長六人除了腰間配置腰刀外還配備了火器司新研製的短管燧發銃,主要是從拉瓦格繳獲西班牙燧發手銃後仿製的,做工更加精細,基本作為明軍基層軍官配銃使用。
林栩腰間也配置了一把火銃,不過是花了十枚西班牙銀圓從一名西班牙士官那買來的,作為防身用。
除此外島上明軍火槍手所裝備的火槍,全部是最新研製的自生火銃,在得到拉瓦格火器廠以及東印度公司工匠的協助下,明軍自生火銃精度還是射程都有了極大的提升,甚至大口徑重自生火銃可以在二十步內擊穿板甲。
除了質量上有巨大飛躍外,最明顯的就是配置了銃劍。
在呂宋與西班牙火槍兵的戰鬥中,明軍經常能在火槍兵腰間發現銃劍,這種直接插在銃管裡的短劍自然引起了劉煜的主意,也配置給了明軍火銃手。
銃劍自然就是後世所說的刺刀了,這玩意其實在大明就已經開始裝備了,只是當時的大明朝內憂外患,和自生火銃一樣沒能全面推廣。
而後來沉醉在天朝上國美夢中的清朝皇帝們自然也不會想到後世的八旗大爺們會被西洋人的火槍加刺刀追著打。
現在劉煜給予呂宋明軍的是火器上的全面發展,不單單輕重燧發,火繩槍的研發,銃劍火雷這些近現代化的單兵熱武器也被劉煜加到了明軍鎮協班步兵中。
只要不遇到八旗騎兵,這樣的武備足以對抗東亞的任何一支軍隊了。
事實上林栩也覺得帶著這樣一支部隊來圍剿海盜,是不是太欺負海盜了。
不過作為一名明軍副協長,哪怕是追剿海盜也得用全力。
也不知是該喜悅還是無奈,今後的幾天明軍官兵都再未遇見海盜了。
想必那艘海盜船真的只是在風浪中擱淺在了礁石間,這個島並不是海盜的賊窩。
“咚咚,”
“咚咚咚……”
突然從前方小溪方向傳來一陣急促的響聲,聽起來有些凌亂卻又似乎帶著節奏。
“是鼓聲,三班做好戰鬥準備。”林栩一聽發覺不對勁,命令三班立刻警戒。
林栩自幼生活在呂宋,和生番生活在一起,比起這些明軍官兵更清楚這些聲響是什麼。
南洋島嶼上的生番會使用一些木質器械,或者一些骨製品做成小鼓一樣的東西,用來圍捕獵物,在和附近部落發生衝突時,他們也會用這鼓聲來威懾敵方。
林栩警覺的看著周圍雨林中的動向,想必是自己的隊伍進入了一支生番部落的狩獵場。
突然,四周雨林出現一陣躁動,不時還傳來一陣陣的吆喝之聲。
在場的明軍火銃手紛紛開啟保險,刀牌手護在火銃手前方,三十餘名明軍將士在正副班長的指揮下分成三個方陣警戒著三個方位。
“喔喔喔,呀呀呀......”
在明軍官兵警惕的目光之下,只見近百名赤裸著上身的生番朝著明軍將士衝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