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一樣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也是火銃會在近代逐步取得弓箭的原因。
培養一名火銃手的時間錢財大大小於弓箭手。
火銃成本的不斷降低使得火銃不斷往平民階層普及化。
取代弓箭成為近點軍隊制式裝備也在常理之中。
不過在十七世紀的火器雖然逐步完善,但比起現代化的槍械依舊差距巨大。
由於人手不足,一般的三段擊戰術現在的神機營還無法使用。
火銃裝填繁瑣的缺點也是暴露無遺,
在老兵的操作下也不過是一分鐘一發的射速。
自生火銃作為燧發槍自然也有著其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點。
如扳機難以扣動,精度射程明顯不如火繩槍等。
對此,劉煜只得將自生火銃裝備至弓手,這些能拉強弓的的射手其指頭力度要超過常人,使用自生火銃也要比常人輕鬆一些。
“放!”
“砰,砰,砰……”
一連數日,神機營都在沙灘上練兵,
除卻營協班制外,劉煜還採用了三三制度。
每班攜三組,陣型變換時,三名火銃手為一組輔助以九名裝填手。
在近代火槍兵主要以排隊射擊的方式來確保火槍的最大殺傷力。
在明末明軍火槍手訓練不足,在韃子騎兵攻來時往往還沒等韃子兵踏入有效射程就胡亂開火。
而密集的佇列往往也成為韃子騎兵的靶子(明末火繩槍與強弓射程相差無幾。
且火槍佇列很容易被騎兵沖垮。
在火槍佇列被衝散後,明軍往往就無法有效的抵抗,一個個戰意全無,各自逃命去了。
最終成為了韃子的刀下鬼。
對此,劉煜在班內採用三三制,
主要是為了神機營列隊射擊時若是被騎兵衝撞後,火銃手不至於各自逃命而是以三人一組的方式繼續作戰。
最大可能的殺傷衝進佇列的騎兵。
且三三制在巷戰中也是最為靈活的編制。
劉煜對於明軍的發展方向主要是以火器為主。
騎兵雖強但南方無馬,且自己也製備不起。
且就算將來擁有騎兵部隊恐怕也無法滿八旗蒙八旗這樣的正規騎兵抗衡,不如以火器為主以武裝明軍。
南洋最不缺的就是火器,獲得方便且訓練簡單,普通的農民個把月就能上戰場。
對於現在什麼都缺的明而言火器才是發展的王道。
…………………………………………
馬尼拉,
總督府
胡安總督剛剛才接待了一群商人。
當這些商人面帶不安的離去後,胡安總督揉了揉眼睛。
“總督,很多人不理解你為什麼不下令殺掉那些聚在馬尼拉的華人。”在他身旁,一名副官問。
“埃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