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利懷揣著憤怒離開了首相辦公室。

他覺得馬維太傲慢了!

連來意都不聽,就讓他離開!

這種人難成大事!

辦公室內,助理大衛望著關閉的門扉,忍不住問道:“首相,莫斯利委員雖然年輕,但他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加入保守黨僅兩年,就受邀進入了內閣,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確實不簡單。”馬維頷首說道:“他今天來,恐怕是為了投靠自由黨的。”

“那您還拒絕他?拒絕了他,以後保守黨的人恐怕就不會投靠自由黨了”

“我本來就沒想讓他們投靠。”馬維說:“一家獨大,不是陛下和教皇想看到的局面,凡事都要有個平衡,沒有競爭,權力就會高度集中,造成局面動盪。”

“這是教皇和國王的意思嗎?”大衛露出驚訝的表情。

“利維坦式的政治結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大衛。”

往嘴裡丟了片薄荷葉,馬維幽幽說道:“國王不再是王國意志的主導者,內閣也不是,甚至就連議會,也只能算是民眾意志的體現。”

“神需要信徒的信仰,於是祂們將自己創造的思想施加於信徒,但信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卻依舊存在自我思考的能力。”

“因為有了自我思考,信徒們才能分辨是非,利維坦國家中的個人主觀難以令他們信服,他們有一套獨特的、透過社會熔爐鍛造出的道德標準,這是他們評判世界的根基。”

大衛越聽越糊塗,他知道利維坦國家是什麼,著名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在三百年提出的理論,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制,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

可馬維的一番話,無疑是將信徒、民眾與神明、權力糅雜在一起談論了,這也是大衛沒聽懂的地方。

信徒——民眾——神明——權力其實是密不可分的。

見大衛一臉迷茫,馬維解釋道:“簡單的講,國家意志不再是專制制度下的個人意志,而是人民意志、整體意志。”

“霍布斯認為國家是人民分出一部分權利交給國王,然後臣服於國王的意志,獲得庇護,在專制制度下,人民是麻木的,全部聽從於國王的命令。但實際上,自從光榮革命之後,這一切就被顛覆了,權力重新分配,資本主義開始瘋狂發展。”

“如今神明降臨,神需要得到信徒的信仰,於是要聆聽信徒的心聲,這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信徒絕大多數來自於底層民眾,資本主義盤剝的又恰恰是底層民眾,身為代行者的教會必須維護信徒的利益,從而爆發尖銳的社會矛盾。”

大衛有些明白了:“首相您的意思是,工黨的出現與自由黨的頹勢其實是教會與資本碰撞的結果?”

“你的觀點很新穎,直指問題核心。”

馬維點頭說道:“教會,在神明降臨以前,也屬於資本的一種,透過對教義和神的解釋來獲得壟斷、至高無上的權力,但自從神明降臨之後,教會的核心變了,神明不再需要他們定義,而是出現了真正的意義,於是他們開始按照真正的神教化信徒,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和資本乃至世俗的權力出現衝突。”

“有衝突是好事,衝突往往意味著革新,資本與世俗的權力顯然不是教會的對手,但教會又不能直接消滅資本,畢竟資本的存在,使得科技飛速發展,改善了許多民眾的生活。”

“只有教會的話,缺乏主觀能動性,會導致社會陷入停滯狀態,唯有利用資本,才能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我們才需要平衡!”大衛幡然醒悟:“微妙的平衡,可以讓雙方產生競爭的動力!首相你是故意把莫斯利委員氣走的!”

“沒錯。”

馬維笑了笑:“你終於明白我的意思了。”

嘴上這樣說,馬維心裡可不這樣想。

他故意氣走莫斯利是真的,但根本目的,是將莫斯利逼到四王子的陣營,而不是自由黨。

作為首相,他無法明面勸誡莫斯利加入工黨,只能想方設法逼走他。

不出所料的,在第一次內閣會議召開後,莫斯利主動拜訪了亞瑟,說有要事相商。

“莫斯利委員,這會兒你不應該在唐寧街9號開會嗎?”

“四王子殿下,會議已經結束了。”莫斯利坐到書桌對面,點起一支香菸:“新首相是個簡潔幹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