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第 181 章 稅制改革

官員俸祿都可考, 一下子拿出大筆銀子來做生意,實在引人注目,妥妥的是將把柄遞到政敵手中。

於是, 原本是想摩拳擦掌大幹一場的幾位官員,看到“量力而行”四字後, 心裡也是陡然一驚,之後便是對沈江霖更添三分好感。

這是沈江霖對他們善意的提醒。

便是貪婪如章文鼎,最後也只拿出了一萬五千兩銀子出來認繳了股份, 其他幾個府的官員們大多沒有超過這個數的, 一來知府大人都只拿出了這個數字不能超過了引人矚目,二來有些官員平時作風算是清廉的或是本身沒有什麼門路的, 還真拿不出那麼多銀子出來。

這般一來,最終官員們的佔據的股數合起來不過三成, 其他的股數則是被周邊幾個府的大商人一擁而上, 瓜分殆盡。

河陽縣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已經有些難以承受了,如今一聽臨安府也將有大動作,同樣要建房修路招聘工人, 頓時許多人便又往臨安府而去尋找機會。

然而, 同樣去過河陽縣和臨安府兩地的人, 卻有了比較, 河陽縣處處行事規範透著公平, 但是臨安府那邊的做法卻是隨心所欲的多,除了香皂工坊招聘的工人待遇和河陽縣的差不多, 其他修建房屋也好、鋪設道路也罷,都格外的壓榨百姓。

只是當地百姓大都不知道外頭的事情,如今有了新的活計去幹, 能夠吃飽飯,哪怕多費些力氣,竟也覺得心滿意足了。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五月,每年五月各地縣衙、府衙就要開始層層收稅,再往朝廷上報,雲南之地的各縣府從來不是什麼納稅大戶,甚至遇到災年,還需要朝廷再撥款救濟。

但饒是如此,這個該走的形式還是要走一走的,夏稅還是要統計和繳納清楚的。

就在這個檔口,沈江霖寫了一道摺子上呈給了澄江府杜知府。

杜知府如今對沈江霖這個下屬是頗為滿意的,雲南之地相距京城太過遙遠,京城之中的黨派爭鬥根本涉及不到他這邊,杜知府從最開始對沈江霖是觀望的態度,到如今十分看重沈江霖的能力為人。

依靠著沈江霖的香皂工坊,杜知府只是投了一萬兩的股,根據去年河陽縣那些商人給到的情報,到了今年年底,估計是能翻倍收回的。

想到這裡,杜知府心中一片火熱。

杜知府是個泥腿子出身的進士,官場混了多年也沒混出名堂來,做事又往往瞻前顧後、搖擺不定,雖然官職是有正四品,但實際上勞碌半生,也沒給家裡積攢些什麼家底出來。

只讓他如同那個章文鼎似的,舍下臉面去吃拿卡要,他是做不來的,只受些大家都能受的冰敬、炭敬,才不至於窮困潦倒。

而今,沈江霖送了他一個大大的發財機會,能夠讓他的幾個兒子或許有機會在科舉之路上更進一步,能拿銀子開路,活動一下官職,更關鍵的是,這些銀子得來都是清清白白的,他心裡頭一點都不虛的,所以對於沈江霖這個送財童子,他如何不歡喜?

這次沈江霖遞上來的摺子,說的事情也簡單,便是言及如今河陽縣許多百姓不再從事農産,無法收到有效的田稅,同時在工坊內工作的人過多,能否對這些參與其他工作的百姓加增一道非農業人員的人頭稅。

杜知府看完之後,沉吟了一番,倒是也能理解沈江霖的為難之處。

如今河陽縣的百姓,大多都在各種工坊做工,因為四處都在修路,河陽的工坊就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做木材的、做磚塊的、做傢俱的,除此之外,因為河陽縣人口暴增,做衣服的、擺攤賣吃食的,給人拉馬車的非農業人口便多了許多。

沈江霖給到的應對之法有些奇特之處。

對於工坊內的工人,每月給出的月例中,需要工坊主按照人頭繳納一定比例的人頭稅,對於個人參與買賣的,則是固定為一個人頭五十文一個月,自己進行承擔。

這個說起來十分簡單,若是這個工坊主僱傭了一百名工人,每個工人每月月例是二兩銀子,那麼工坊主每月需要繳納一百文的人頭稅,以千分之五為稅點,這個稅賦不算高,如果人少出的銀子更少,若是人多,那麼本身這個工坊肯定是可以賺取比較多的利,完全可以負擔的起。

杜知府覺得這點小改動無甚問題,便大筆一揮同意了下來,否則沒有這些稅入,河陽縣今年的夏稅交出來或許會比較難看。

這又不是什麼中樞上的改革稅制,小小一個河陽縣,多收一道人頭稅,甚至還正式寫了摺子給到杜知府,杜知府已經覺得沈江霖對自己這個上官是絕對的尊重和信任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胡亂收稅、巧立名目的縣官多了去了,沈江霖這個壓根不算什麼事兒。

投桃報李,這點官場眼色,杜知府還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