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第 164 章 民生多艱

此時已經快到了酉時末, 天已經黑透,晚風也透著涼意,灶上的飯食已經熱過了一回, 聽到夫人少爺都回來了,這才開始擺飯。

如今縣衙中的正經主子, 只有沈江霖和謝靜姝二人,謝靜姝之前就和沈江霖商議過了,兩人吃飯菜, 三菜一湯一道點心就已經很好, 只要菜色做的精緻些、營養全面就可,否則多了也是浪費。

沈江霖從來不是什麼奢靡浪費的人, 只道讓謝靜姝安排了就是。

兩人淨過手,捧起飯碗來吃, 都是累了一天了, 中午都只吃了點心充饑,現在夫妻兩個坐下來,好好吃完了這一頓飯,也沒顧上多說話, 沈江霖見謝靜姝顯然是餓了, 又多夾了點菜到謝靜姝碗裡。

寂然飯畢, 下面的人撤去了碗筷, 又上了清茶, 謝靜姝草草喝了一口,然後讓沈江霖稍等片刻, 自己去了書房裡,然後拿了一個卷軸並兩本冊子走了進來。

“夫君,我帶著人一連走了一個多月, 將河陽縣的百姓戶數根據咱們縣志上的記載挨家挨戶去核實,又重新登記造冊了一番,這個是我繪下的河陽縣街坊圖。”

謝靜姝說這,將卷軸緩緩攤開,沈江霖忙將茶盞撤去,又細心拿帕子擦去桌上的一點水跡,深恐汙了這份卷軸。

隨著卷軸的緩緩攤開,就連沈江霖都微微有些驚訝了。

這份街坊圖畫的十分詳盡,甚至底下備注的文字密密麻麻,透過這份河陽縣圖,可以十分明確地看出來大部分的居民住宅在何處,包括一些公共設施,文廟、府衙、守備、城門,且每一處都標註了房舍多少間、人口多少、長寬各是多少步。

與其說這是一份街坊圖,不如說這就是一份整個河陽縣的完備地圖。

謝靜姝纖長的手指點到幾處街道上,給沈江霖解釋道:“現如今,大部分的百姓居住之處,都在城東的二元橋街、城西的東柵街,以及城北的周家坊等處,攏共是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三戶人家,總人數是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三人,其中鰥寡孤獨者便有三千六百二十人,以孩童居多,佔了七成。另外還有在城南山坳裡住著許多戶彜族之人,只是他們聚族而居,不歡迎漢人來訪,若是夫君想要探清究竟,或許還需要再派人過去了解。”

沈江霖聽完謝靜姝報的人數,馬上就發現了其中合不上的地方:“縣衙文冊上記載咱們河陽縣的人口數有八萬餘人,就算加上那些在城南山坳的人數,那邊地方有限,最多不過五千人左右,如今算下來竟只有了六萬兩千多人?緣何短短三年,竟然少了兩萬餘人?”

在這個多子多福的年代,只要有一片土地能讓人安定下來便會繁衍生息,那八萬餘人還是三年前的資料,三年之後不增反減?

謝靜姝做人口普查的時候就已經瞭解過其中的事情,聞言同樣是大大嘆了一口氣。

“夫君,這些時日你一直在與那些富商豪紳周旋、釐清衙門裡的各處事物,沒有下到鄉裡去看看,實在是民生多艱,難以繼日,許多人就逃往他處去討生活,故而此地的人口連年變少。”

謝靜姝細細說了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說到不忍處,滾出了兩行淚來。

原來,當年太祖剛剛打下江山的時候,雲南此地依舊在外族人手中,後來以強硬的方式打下來後,便遷徙了大批漢民入雲南,同時保留當地一些貴族的權力,讓他們搖身一變成了當地土司。

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大片農田得以開墾出來,雖然這裡的地不及江南等地的肥沃,但是漢人帶來的技術和種子,只要勤懇一些,總能活得下去。

可是隨著各種賦稅的增加,再加上官員和富紳的勾結,本身這裡的地使出渾身解數也就只有這點産量,再被各種一盤剝,就所剩無幾了,若是再碰上家中人有個疾病意外的,那麼很快這樣薄如蟬翼的家庭就會面臨著崩塌。

“城北處還有許多像小石頭這樣的孩子,他們或吃百家飯,或自賣自身,或遠走他鄉成為乞兒,這些都是有的。而我遇到一戶人家,如今已經人去房空,我問了街坊鄰居才知道,那對夫妻本來有三兒兩女,從有地變成了無地,然後成了佃農,幫著鎮上的地主種地,結果有一年收成不好,交不出佃租,又去賒欠,一年複一年,最後實在還不出了,只能賣兒賣女,夫妻兩個常年吃不飽飯,實在賣無可賣,最後一條麻繩,雙雙吊死在房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