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 120 章 誰來發聲(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20章 第 120 章 誰來發聲
沈江雲做事是十分仔細的, 別的官員交接入新部門學習,自然是上官說什麼就是什麼,按部就班去做, 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了。
但是沈江雲在拿到這一大堆歷年的賬本冊子之後,經過不斷地翻看比對, 很快就發現一個事實——浙江清吏司每年所收的田稅越來越少了。
浙江清吏司下轄十一個府,根據最基本的常識,這個土地它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最多就是農業用地方面會將一些荒地開墾出來, 算入農業用地的範疇,也就是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用地也只會變多, 不會變少。
因為土地是農民的根本, 是鄉紳氏族立足的根基,沒有人會嫌棄地少的,只有打破了腦袋想多爭一畝地的。
如今大周朝建國已經一百五十餘年了,天下承平日久, 人口在結束戰亂之後就開始休養生息, 到現在各地人口出現了極大的增長, 浙江地處肥沃之地, 水量充沛, 經過這麼多年的調養,早就將能開墾出來的地都開墾了。
浙江清吏司的田稅變少, 沈江雲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浙江也屬於文風鼎盛之地,考中舉人進士的人在整個大周朝各個地區算是多的, 一旦他們走上了仕途,就可以有一定的免田地稅賦的額度。
以考中舉人為例,便可以免去四百畝的田地稅,考中進士的話就可以免兩千畝,若是能升到四品官,就可以再免稅兩千畝地,而做到了二品及以上的話,還可以免稅一萬畝田地稅!
這個免稅額度,不僅僅是屬於這個人名下的土地,也包括他的家人、宗族的土地都可以免,但是不能免不相幹人的。
比如說一個舉人可以免四百畝,但是他和他宗族土地加起來只用掉了兩百畝的免稅額度,有些人就會動歪腦筋,將自己二百畝的田地記在這個舉人的名下,透過這樣的操作,免除掉自己的田地稅,再將免除稅賦而得到的利益與這個舉人五五分賬。
說白了,就是用朝廷的錢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這樣的方式由來已久,到了後面,雖然也有捅到上面去過,但是朝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免的鬧得太過,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所以在沈江雲端計算田稅的時候,他是已經將每一個新晉的舉人進士都算了進去,並且每一個人都算了滿額的免除,盡管如此,去年和前年的田稅相比,依舊短缺了許多。
沈江雲到底在官場上混了幾年了,發現了這個情況後,他沒有直接稟告上官,而是繼續核查近五年的賬冊,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光是每一年的賬冊都已經堆的有半人高,沈江雲沒有沈江霖過目不忘之能,他只能算是記憶力尚好,但是是普通人的那種水準,這項工作對他而言,無疑是十分吃力的。
但是沈江雲很有耐心。
旁人問起來的時候,他就說自己初來乍到,多看多學總歸不會錯,很多人看到沈江雲案頭堆了那麼多陳年舊賬,也只是撇撇嘴,認為沈江雲挺會在上峰面前裝相的。
沒有人會相信,沈江雲會真的一條一條記錄看過去算過去。
都是前人做的賬本,和沈江雲一個新來的有什麼關系?
查到了錯處,上任者早就調任離開了,若是卸任被貶的,繼續去找茬,難免不被人說是在落井下石;若是對方升遷走的,那更不敢去得罪了,這不是自己找死嗎?
再說了,真的仔細去看那一本本賬冊,看的人頭暈眼花的,又能有什麼好處?本身戶部就有一些小吏去做帳房的活,他們戶部的官員只需要核驗蓋章而已,誰還有這個閑工夫自己去逐條核對計算?
可是沈江雲埋頭去看,勤勉做事,在戶部衙門看了整整四個月的賬本,從冬坐到夏,耐住性子一頁一頁仔仔細細看過去後,沈江雲總算釐清了一些關竅之處。
沈江雲的上官是戶部郎中裘承德,平日裡裘承德對沈江雲青睞有加,時常提點,可是等到沈江雲終於有了結論之後,他沒有第一時間和裘承德商議,而是帶著滿腹的心事回了家。
沈江霖今日不當值,在家中休息,謝靜姝自從發現了那處藏書之地後,簡直就像是小老鼠進了米倉,每天樂不思蜀,看書看的不亦樂乎。
她什麼都不挑,只要是書她就愛看,甚至到了足不出戶的地步,若不是她有不懂之處,可以隨時來請教沈江霖,沈江霖都認為她比自己這個起居郎還要忙碌許多,輕易見不到她。
沈江霖看她能夠如此自得其她,每日裡她只要到公公婆婆處請個安,和大嫂說幾句家常,就可以回到“清風苑”繼續讀書。
她是日也看夜也看,有一次沈江霖天還黑著就起床需要入宮伴駕,剛剛走出自己的房門,卻看到謝靜姝東廂房的房間內還點著燈。
沈江霖好奇之下走了過去,守夜小丫鬟已經在外間的榻幾上蓋著棉被睡的正香,推開裡頭的房門,便見謝靜姝披著被子,盤腿坐在床上,披頭散發地低著頭,手上還捧著一本書,放在床頭小櫃子上的燭臺都快燃盡了,顯然是看了一夜的書了。
沈江霖喚了她三聲,她才茫然抬起頭來,鳳眼裡滿是迷茫之色,等看到是沈江霖,才漸漸清醒過來問道:“夫君,你如何來了?”
再一看,沈江霖身上穿著的還是官袍,一時之間謝靜姝竟然在想,夫君這是下了值回來了還是要入宮?外頭天還黑著,到底是幾時了?
沈江霖走上前去,從她手中抽走了那本書,合上一看,是一本前朝遊記,這本書他也看過,此人好似徐霞客一般,仕途不順後就辭官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每一個地方在他筆下都能描繪的栩栩如生、讓人讀來彷彿親臨其境,文筆不僅精妙且有趣,確實是一本極為難得的遊記書籍。
但是再怎麼難得,也不能看一整夜,看到腦袋昏昏沉沉,不知道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