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歷朝歷代朝廷都有鑄幣,還有太祖時的大明寶鈔,可到後來,這些寶鈔都變的不值錢了,如今朝廷這麼做豈不跟搶錢一樣?”

此時的朱棣站在了百姓的立場上,故意問道。

對於朱棣的這些話,那店家非但沒有感覺到意外,還非常能夠理解他的這種感受。

笑著說道:“以往那些錢幣確實是後來都不值錢了,不過這一次朝廷倒是定了個好策令,說是宣德錢幣可以隨時在衙門和錢莊兌換成金銀。至於具體的數量,說是按照前來兌換宣德錢幣的數量來定,那些官話老漢我也聽不懂,倒是聽村裡的秀才說,朝廷打了保票,說是隻要大明朝不亡,這宣德錢幣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兌換成金銀。”

“能兌換多少則要看有多少人去兌換宣德錢幣,兌換的人少了,那這宣德錢幣可以兌換出來的金銀就多。兌換的人多了,這宣德錢幣能夠兌換出來的金銀就少。”

“還說按照朝廷如今這個法子,讓我們放心去兌換,一定不會出錯。”

“老漢我琢磨了一下,別說人家秀才就是比我這樣的明事理。要是按照朝廷這樣的法子,如果兌換的人少了,沒人用這樣的錢幣,那正好,按照朝廷的法子不光能兌換出原本價值的金銀,說不準還能多兌換一些,平白就能多賺一些。”

“要是那兌換的人多了,雖然可以兌換出來的金銀少了,可想想也沒有差別啊,咱們這些平頭老百姓哪裡還真指望著賺錢啊,只要按照朝廷的法子不虧錢就好了。”

“到時候兌換的人多了,所有人真按照朝廷的法子在用這些新錢,那對我們也沒什麼影響啊。”

這麵攤的店家說起這件事倒是來了興致,左右如今也沒有太多的生意,便跟面前這三人多說了一些。

而那朱棣在聽到這名麵攤店家的解釋後,也算是徹底的搞明白了朱瞻基那小子到底是如何獲取百姓們信任的。

只不過,對於如今朝廷推行的這個法子,因為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突然聽起來還挺繞的。

所幸有那店家的解釋這才搞清楚了這些法子背後代表著什麼。

仔細想想,如果換作自己是老百姓,要是朝廷真的能按照這個法子去執行的話,還真不錯。

總的來說,不管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對於百姓們而言,並不虧本。

用的人多了,也就不用擔心那些宣德錢幣沒人要,不會像曾經的大明寶鈔一般花不出去,亦或者價值降低的非常快。

反之,如果兌換的人少了,這些寶鈔可以兌換出來的金銀還會多上許多。

只是,道理他是聽明白了,可心中還有疑惑:“那如今這宣德錢幣,在這城裡頭能花出去嗎?”

店家一笑,又指著一旁自己這麵攤的價目牌子說道:“您自己瞧瞧不就知道了,現如今其它的地方老漢我不知道,但是咱們這座城裡,所有商家都在用這種新錢。沒人不認。相反,您要是給銅板和金銀,都還不願意呢。”

“按照現在朝廷給出來的兌率,這些新錢可以很值錢的,到了錢莊兌換,還能多換一些,現在所有人都只收新錢,就是想著能多賺一些。”

聽著店家講出來的情況,朱棣琢磨了一下,還是有些拿不準。

總感覺這麼做聽起來沒問題,但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

可心裡的疑惑卻怎麼也想不通到底是哪裡不對勁。

就當朱棣疑惑的思考之際,一旁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卻是開口了。

“店家,按照你口中所說,要是如今所有人都用這些宣德錢幣去兌換金銀,兌率還那麼好,朝廷豈不是就賠本了?”

“再說了,就算是朝廷,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金銀可以兌換吧?”

儘管朱高熾並不覺得自己這些比較深一些的問題這名老漢能夠說清楚,但還是忍不住的問了出來。

可在聽到這朱高熾的話後,那名老漢卻還謹慎的左右瞧了瞧,見周圍並沒有什麼人後,這才壓低了聲音說道:“客官您有所不知啊。”

“咱們這座城因為距離京城近一些,所以京城裡的一些小道訊息也傳了過來,不過這些話不能隨便說諸位聽後便當我說的玩笑就好,千萬別跟旁人再提起,搞不好會惹了一些大人們不高興。”

“就前些日子,老漢我也是聽臨街的一個雜貨鋪老闆說起,他們家裡有人住在京城,說是跟一些京城裡的權貴都有些關係,就是他告訴我,最近最好是收一下宣德錢幣。說是如今朝廷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一堆堆跟大山似的金山銀山,跟山一樣高的海船,就那麼一船一船的往回拉。”

“現如今朝廷的金銀都多到放不下了,所以朝廷才敢這麼做。”

“你想啊,要是朝廷真的拉回來了那麼多的金銀,這些金銀要是留在皇宮裡也就算了,可要是真被咱們的新皇帝給花了出來,這市面上豈不是要多許多的金銀?”

“這些金銀一多糧食貨物的價格就會高起來,不趁這個機會多賺點宣德錢幣,到時候那些金銀留在家中才是真的瞎了。”

這老漢到底是走街串巷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