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結束之後。

作為朝廷近期最重要的事情,建造海船的事項也是被朝廷和朱瞻基當作了現如今的頭等大事。

除了朝廷內部集中全力開始對海船進行營造的同時。

朱瞻基還同樣釋出了一條他登基之後,宣德年間的第一條政令。

鼓勵民間開設船廠。

三年之內,船廠免除所有賦稅,包括船廠內部人員的稅收。

同時,在大明朝幾個大型的出海港口開設港司衙門。

所有出海的船隊,都需要在這裡透過註冊身份後,才能離開港口到各地通商。

並且要求新開通的港司衙門開設招商引資的專案。

對外宣傳有關於朝廷對開通民間海路的優惠政策。

並且承諾會在這些港口開通大明朝內部的直道。

這些直道,會連線到周圍各個大型的城池。

幫助從海上運回的貨物在最快時間內分發到各地。

總之,朱瞻基根據實際的情況,幾乎為那些民間從事海路貿易的商人想到了所有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並且根據這些實際的問題,集中朝廷的力量,為他們去解決。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這些,那對於朝廷想要振興海上貿易,強化國內造船產業來說還是有些不夠的。

畢竟,不管是作為商人還是承辦廠辦的人而言,他們最重要的是看到利潤。

海上貿易對於他們而言,甚至於對這個時代而言,都還是一種比較新奇的買賣。

這中間有多少的利潤,有多少的賺頭,又有哪些風險,他們壓根不清楚。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馬寶的經驗和見識。

所以,若單單只是這些優惠,便註定了朱瞻基的期待是不可能被滿足的。

畢竟,朱瞻基想要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花架子。

按照他的想法,海上貿易及相關的產業,是要辦成像後世房地產一樣的脊樑產業。

是要被朝廷傾注無數財力物力的產業,是接下來十年,甚至於二十年內,成為大明朝經濟上蓄水池作用的產業。

單單這些,是絕對不足以達成這個目的的。

所以,在這些政令之外,朱瞻基還有著一張王牌沒有打出。

那就是允許日後那些民間船隊在外開設礦產!

就好像東瀛石見這個地方的銀礦,一旦朝廷真的允諾了這樣的條件,那麼,大明朝內部的那些私人民間船隊商會,就可以透過組織自己的船隊,在外開設銀礦,亦或者在那些土著的手中收購銀礦開採。

這中間的利潤有多大?

去的時候裝一船的空氣,回來後便是滿船的金銀。

多的不用說,只一趟,就足夠無數人一輩子吃喝不愁。

在這種情況下,海上貿易相關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朱瞻基去強求嗎?

當大明朝屬於朝廷的船隊在回來之後,無數人看到那滿船的金銀後,他們會怎麼想?

肯定是會眼紅的。

在這樣一個時候,朱瞻基告訴他們,你們不用眼紅,有好事,咱們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