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落下,漫長寂靜。

失去至親的孩子,戀戀不捨的看了眼身後院子裡的一切,彷彿是在跟這一切告別。

對於這個孩子而言,皇帝似乎是一個很高很虛幻的稱呼。

但對於他而言,他並不理解這代表著什麼。

在他的眼中,那個站在門口的將軍,只是他接下來報仇雪恨的領頭人。

伴隨著這個場景的結束。

這一篇的戲曲也告一段落。

可此時場中的那些人,卻久久不能回神。

在場的,大多數都是京城中的權貴。

但因為北京城的特殊性,這裡的權貴雖然完全可以說的上是整個大明朝最頂尖的存在。

可他們不像是南京。

更不像原本北京城,也就是元朝大都得那些權貴。

他們屬於一個新興的權貴階層。

所以他們很大一部分人或者說他們的父輩,都是經歷過那個戰亂年代,並且身處其中,體驗過那種水深火熱感受的。

所以當這樣一群人在看到這一幕時,那種感受愈發的契合。

儘管這一段的戲曲與之前講述太祖皇帝時的戲曲有很大的別差,並且在內容上也沒有之前那一段來的更加直觀和富有期待。

但那也只是跟太祖那一段比起來。

如果單論這一段的質量,是完全可以跟現世流傳的所有戲曲來作比較的,甚至在期待感的營造上,要比所有的戲曲都更加濃郁。

當然,這並不是說戲曲沒有價值。

戲曲能夠流傳至今,肯定是有其價值的。

但如今那舞臺上所表演的戲曲,其實從本質上已經區別於傳統的戲曲了。

二者存在的意義本就不同。

如今這一場的表現,與其說是戲曲,不如說是舞臺劇。

在這兩者之間,自然是舞臺劇的現場表達和內容的傳遞更加直觀。

這也是朱瞻基為什麼選擇這種表演方式,並且為此制定內容的原因。

雖然他朱瞻基對於戲曲並不瞭解,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什麼。

但戲曲在沒有任何外力因素直接干擾的情況下,在後世已經被時間和事實印證了其在大眾傳播當中的劣勢。

這是現實。

同時,這一場的表演,相比於之前太祖時候的故事,他所表演出來的內容要更需要思考一些。

其內裡蘊含的道理,是需要品味的。

是需要根據本朝的一些國策去理解的。

相反,太祖時候的故事,則更加的貼合現實,是被時代和世事推著走的。

所以要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畢竟那樣的事情在民間並不少見。

就發生在老百姓的身邊。

所以最終在表演結束後,在場的這些觀眾們並沒有像之前時一樣,在短暫的愣神後,便是滿滿的期待和興奮。

而是持續的寂靜,持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