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們是高興了,其他人就有的忙了。

作為此次登基大典的主事,楊士奇剛一離開那奉天殿,便立馬攔住了其他的六部尚書,然後針對太孫登基大典的事情進行了商議。

大典的儀式,花銷,用度,還有各種禮節,宴席....

這些全部都是要確定好的。

在這朝堂之上太孫也說了,本來是件大好事,千萬別因為鬧出笑話來。

到時候出了什麼差錯,百姓們可就要質疑這位順應天命的皇帝,是否屬實了。

畢竟百姓可不管你那些亂七八糟的,他們只看自己認為的。

想當初,朱瞻基在冊封太孫的儀式上,搞了那麼一出從天而降的把戲,可是湖弄了不少的百姓。

民間都在傳聞,說朱瞻基那是天上的天神下凡了。

所以才能從天而降。

這樣的傳聞,也正好印證了這皇帝是順天承運而來的說法。

而皇室和皇權的合理性,也來源於此。

所以,那楊士奇也清楚,這一次的登基大典可以非常的平庸,但一定要不出亂子。

不出亂子,不見得有賞,但出了亂子,就一定會嚴懲。

這對楊士奇而言,也是一次挑戰。

當然,因為這件事要忙起來的又何止他一人。

就說朱瞻基自己,別看在朝堂上一副甩手掌櫃的模樣,但這件事他還真甩不出去。

以往不管是老爺子朱棣的駕崩,還是他爹太子朱高熾的病逝,他都可以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也不需要去考慮那麼多。

但如今不一樣了。

如今的他,要登基了。

之前在回到京城後沒有做的一些事情,如今卻是要好好的開始籌備了。

而第一件,也是他朱瞻基必須要辦的事情,就是確立定這一次登基大典後對百官們的賞賜。

有功者,要賞。

同時,這朝堂日後的格局,也得由他來仔細的琢磨。

分不好,下面人肯定是有意見的。

雖不至於說有多嚴重,但這無疑又給朱瞻基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其中朝堂上的官員任用,到目前而言還算可以接受。

但是外放的那些行省布政使人選,倒是要好好的琢磨一下。

畢竟這些人在朝廷的統治下雖不敢說是土皇帝,但也差求不多了。

這些人如果不被朱瞻基給牢牢的掌控在手中,那朝堂中對他忠心的人就是再多,也沒有一點用。

但如今最不盡如人意的也偏偏就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