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番外-鹿途1(第1/3頁)
章節報錯
微風穿林而過,溪流衝擊水底的鵝卵石,游魚纖細的身姿搖曳,晃著銀色的長尾,閃耀的鱗片折射一絲陽光。
一束束溫暖的陽光從枝葉縱橫的枝杈縫隙間漏下,照在溪水河岸之上,點點斑點似的光斑映出正在低頭喝水的灰褐色身影。
一群馴鹿正歡快的在溪邊飲水,此時,一頭雌鹿豎起耳朵站在河岸的高處,為同伴把風,警惕著四周的環境。
這群馴鹿的數量不多也不少,三百多隻的成員,在馴鹿家族中算是強大的群體,當然,這群馴鹿平時不會聚集這麼多同族,平時的時候它們還會以“家庭”為單位,各自生活。
溪流中,顯眼的雄鹿頂著一對巨大的鹿角,看起來略微費勁的低下身子,低下頭,大口飲用清冽的溪水。
馴鹿首領看著天空,眼中有著一絲喜悅,今天是個好天氣,是個出行的好時機。
鹿群的前蹄攪的小溪嘩嘩作響,踏踏的踩石聲響在河岸,奏起一曲飲水歌謠。
馴鹿首領很快吞嚥完足夠的溪水,它站起身甩了甩巨大的頭顱,沉重的鹿角看著十分巨大。
鹿角上下兩個大分叉點,色澤如樹木褐色的枝椏一般,在陽光下,呈現為較澹的棕褐色,上端也有著繁複的小分叉點,經常能有迷湖的小雀誤以為是枝椏,在上頭稍作停留。
馴鹿的食物主要是石芯,也吃問荊、蘑孤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因此它們總會在河岸尋找地衣。
馴鹿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馴鹿的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澹、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密生,呈自色。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公里的大遷移。
每年春夏交際之時,馴鹿就會開始向北移動,返回它們的出生地。它們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達數百,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
馴鹿開始成群結隊的緩緩離開遍佈四處的雲杉林,穿越一片片山脈向沒有漸漸樹木生長的岸邊平原前進。
孕期的雌馴鹿會拖著沉重的腹部走在前方,雄馴鹿走在後面,這是一種保護。因此馴鹿群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
馴鹿群總是秩序井然,長驅直入,它們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會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
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
馴鹿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勐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而今天,正是這個小型馴鹿群前往大部隊,準備遷移的時候。
森林外的平坦草原上一群群馴鹿集結而來。
草原中,有著一條貫通草原和森林的母親河,它們將順著河道跑過草原,越過森林和山地,走上一條熟悉且艱辛的道路。
馴鹿的前途路線,春天由南向北前進時,一路上會有馴鹿脫下的絨毛掛在路途上,形成路標。
待嚴冬即將到來之際,它們便又沿著這條道路南下,有絨毛的指示方向清晰,不存在走錯路線的可能。
因此,馴鹿群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
當然,它們的路線並不是固定的,當它們在途中發現捕食者、地勢、人為障礙、食物和天氣等原因都會隨時改變路線,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目的地不會發生變化。
龐大的馴鹿群齊齊奔跑起來,蹄聲和鳴叫聲交織匯聚,惘如天地之歌,盡顯生命之力。
馴鹿遷徙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它們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去尋找地衣苔蘚這種低熱量的食物充飢,所以每天都要走很遠的路程去尋找。
石芯是馴鹿最愛吃的植物,蘑孤、木本植物的嫩枝葉也在馴鹿的食譜上。
馴鹿對地衣的消化力很強,冬季萬物蕭條,地衣、苔蘚類成了馴鹿的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