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館驛門外(第1/2頁)
章節報錯
湯宗伸手,示意王清源不要激動,笑了笑對周洪宗道,“周大人,誰是奸人,誰是忠臣,本官還是分得清的,不然也不會去查張環。”
他這是直接承認紀綱查張環之事就是自己的主意。
湯宗繼續,“方才王大人將三個月前江南運河之事都一五一十告訴了本官,本官還想問問周大人今日在西湖所問之事,江南運河上丟失了漕糧,這件事耿璇、凌晏如,以及浙江戶部清使司的一眾官員、官倉倉督都脫不了干係,唯獨你這個布政使大人與此事毫無管轄關聯,你為何不對朝廷言明,卻要參與謀劃隱瞞之事?”
這同樣的問題一出口,首先驚訝的不是別人,而是凌晏如,他驚訝地看著眼前的周洪宗,想到心中積鬱已久的王三善,更是一顆心砰砰狂跳。
周洪宗聞言眉頭一皺,盯著湯宗。
“哈哈哈......”他忽然笑了起來,長久不歇。
湯宗看著他,“看起來周大人是要給本官和西湖不一樣的答案了?”
“湯大人,今日在西湖,下官說你我政見不和,你可知是哪裡不合?”周洪宗道。
“願聞其詳。”
“今日你我境況大為不同,有些話說出來,湯大人也不要生氣。”周洪宗笑著道,“湯大人你兩袖清風,嫉惡如仇,你是朝堂上的一把利劍,建文帝用不了,所以整個建文朝,你不曾做要官,當今皇上能用,但也知道扎手,所以你當了大理寺卿,可謂是人盡其才,但要再進一步,怕是千難萬難,幾無可能。”
湯宗聞言點頭,“你說的不錯,再進一步之事,湯宗從未敢再想。”
周洪宗所說的這一點,他心裡明白,就比如當年江西水患,他心裡只顧著百姓,卻將朝廷鎮壓叛軍放在了之後,如此做為,豈能讓皇位上的人放心?
而兩人說的再進一步之事,就是湯宗這個大理寺卿位置和周洪宗這個地方布政使司位置共同奮鬥的目標——為臣之首的六部尚書。
周洪宗繼續,“湯大人,當年的二十九奸臣,唯有我、黃淮還有鄭賜留了下來,繼續為官,除了其他原因,其實最重要的,是因為皇上知道,我們三個人就像是一座山,他坐在山的那一頭,每天能看到從山這頭升起來的太陽就夠了,山這頭是怎麼樣的,不用他操心。”
湯宗聞言立刻道,“周大人,山這頭的事,皇上不操心,那是他信任你,但卻不代表你事事都要擺平,山頭升起來的也不一定非要天天是旭日,有些事情是你擺不平的,所以鄭賜才會不同於建文朝的他,黃淮被罷官回鄉。”
周洪宗不以為然,“那是他們,我至今做了五年的浙江布政使,要的就是上不負皇上所託,下不負黎民所盼,湯大人,你我都知道京官是靠我們這些地方官養著,可我敢說,在我周洪宗治下的浙江,絕對沒有火耗、淋尖踢斛這些坑害老百姓的徇私舞弊之事!”
他越說越激動,頓了頓,調整一下情緒,“今日西湖一遊,唐朝醉吟先生白居易修了一座白堤,我周洪宗若是離任時修一座周堤,自問也擔得起這名號。”
湯宗道,“周大人想做更高的山?”
也許是說到了個人志向與抱負,周洪宗又有些激情澎湃,他看著湯宗道,“湯大人,在周某看來,心懷天下可不是查清一件冤案、化解一份仇恨這樣的小打小鬧,必須得站的更好,才能看得更遠,一展抱負!”
他這不但一舒自己的志向,連湯宗也順帶貶低了一番。
湯宗無奈,也懶得與他在這上面爭執,個人政見上的看法哪裡有什麼對與錯,辯是辯不明白的,但他也明白了周洪宗的想法。
身為浙江百官之首,他要將運河上的事情擺平,維護住皇上心中浙江一片繁榮祥和的氣象,同時團結百官,為自己升遷鋪平道路。
“十四萬石漕糧,兩千名漕軍蹤跡全無,這樣的事情周大人都敢矇蔽皇上,你還有臉說要一展抱負?!”湯宗斥道。
周洪宗聞言,眼神中流露出一股兇狠,“原本這件事悄無生息,任何人都不會知道,但你卻來了,湯大人,咱們井水不犯河水,你為何非要抓著我周洪宗不放?!”
湯宗朝天拱拱手,“既食君祿,自當為君排憂,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我湯宗豈能坐視?!”
周洪宗聞言臉色陰沉地可怕,卻又瞬間消散,他笑著道,“湯大人怕是還沒搞清楚現下的狀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