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回港·目標巴士行業(7K大章,求訂閱~)(第1/5頁)
章節報錯
稀疏的農田,泥濘的土道,隨時有可能坍塌的土胚房,或慵懶,或積極的農民。
這便是這個時期的農村了。
楚歡一行人的到來,給岡王大隊的農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雖然有很多人在看他們,但更多的人還是忙著手頭的工作,今年開春一直沒有下雨,導致現在農民正在積極的為農田澆水。
就是用牛車拉來裝有水的鐵桶,然後農民一瓢水一瓢水的澆到農田了。
可即便是這樣,跟在楚歡身邊的林清霞也忍不住的講道:“這裡是咱們來的這一路情況最好的農村了。”
林偉雲抵達許州之後,楚歡等人第二天便啟程來到了林麗所在的大隊,岡王大隊。
楚歡點點頭,這一路他們經過了很多大隊,但唯獨這個岡王大隊相對於其他的大隊要顯得更加的有朝氣一些。
這其實跟岡王大隊的經歷有關。
要說貧窮,岡王村以前確實很窮,而且是當時全公社最窮的大隊。
岡王,顧名思義處於崗坡高地,缺水,沒有一畝水澆地,收成完全“望天收”,遇上大旱,莊稼絕收,連人畜吃的水還要到幾里外的其它大隊的村莊去挑。
這種高崗地怕旱,而且還怕澇。
因為這種丘陵高地的土質屬於黃粘土,滲水性極差,加上活土層淺,遇上大雨就成了“硬著腳脖兒可以蹚”的泥湯,莊稼容易爛根黃萎。
土壤貧瘠,怕旱怕澇,好收成畝產三、四百斤,差年成畝產一、兩百斤,“一年糧食半年光,剩下半年打饑荒”,是岡王村當時的真實寫照。
當貧窮到達了一定的境界,人們就會開始思考求變,因為只有求變,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
岡王村屬於家族宗派村落,村裡有大派,小派兩個家族宗派,平日裡自然是頗多摩擦了,後來出了大事,大隊長被帶走了,公社那邊緊急派來了三名ZS青年接管岡王二隊。
在ZS青年的帶領下,岡王二隊76年的時候,小麥大豐收,總產量達到八萬多斤,是歷史上最好的收成。
當時公社最先進的生產隊夏季口糧分配標準是每人180斤小麥,岡王二隊為了讓社員吃到2倍標準的每人360斤小麥,按照公社要求一季繳納了兩年的公糧。
不僅夏季,施足肥料的秋糧也是大豐收。
岡王二隊在冬季“學D寨”深翻土地,對最貧瘠的30畝高崗地“驢打滾”改造...把一畦活土起到一邊,在死土上施農家肥深翻一尺,再覆蓋上另一畦的活土,種出的紅薯小個的有大碗口粗細,大個的竟然像籃球大小,30畝紅薯的總產量比往年的100多畝還多。
往年切片用的紅薯擦子對這麼大個的紅薯無可奈何,社員只好把紅薯拉到集市上賣掉。
1976年夏秋兩季豐收,岡王二隊賣了不少餘糧,手中有了錢。開社員大會徵求群眾同意之後,只拿出小部分用於分紅,其餘錢款用於牲畜交易和購買化肥。
生產隊重用兩個懂得牲畜交易的能手,在南陽與漯河牲畜交易市場買賣牲畜,兩年下來,隊裡從只有一瘦驢一瘦牛增長到了八頭牛一驢一馬,有了四套犁耕地的生產力。
“麗麗!”
就在楚歡與林清霞兩人交流的時候,旁邊的林偉雲突然興奮的大聲喊叫著。
一個二十多歲接近三十歲短髮的女人抬頭,不僅她抬頭了,旁邊還有一個年輕人同時抬頭。
林清霞有些激動的看著對方,抬頭的這個女人自然就是林清霞的姐姐林麗了,而她旁邊的男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錢深勇。
他們兩人的故事雖然說不上有多麼的曲折,但也頗有意思,兩人都是並不能算是絕對的ZQ,兩人應該定義為支教。
在豫省的支教結束之後,林麗返回了黑省,得到了一份代課老師的工作,透過親人介紹,與錢深勇認識並且相愛。
錢深勇本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分配到了許州曲劇團裡當演員,林麗就這樣隨著錢深勇重新返回了豫省,繼續支教。
現在是澆水的重要時候,兩人也放下了手頭工作來幫著村民一起澆水。
“爸爸!”
見到林偉雲到來,林麗欣喜異常,一路小跑跑了過來,錢深勇跟在旁邊,開心的問道:“爸爸,你怎麼過來了!”
林偉雲有些不知道如何開口,林麗感覺到了事情有些不對勁,於是跟大隊的領導說了一聲,便帶著林偉雲返回了他們的住處。
路上所見村民,林麗開心的打著招呼。
最後,林偉雲,林清霞,林麗三人回到了房間,楚歡與錢深勇兩人在院子裡的找了個石墩坐下,莫宥恆無聊的都弄著院子裡的兩隻老母雞。
秦鵬等人則是守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