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轉眼又是一年過去,李牧已十六歲,三百六十五劍朝陽一氣劍,終於學全。

離家已四年,該回家一趟。

嶽不群知道後,爽快的同意了。

不過,臨走前,又給他了一個小任務,往北嶽恆山和南嶽衡山各送一封信。

當然,送信不是主要目的,李牧已經不算小了,武功在年輕一輩中也是拔尖的,人也聰明,就是江湖經驗差點。

北嶽恆山和南嶽衡山,是華山衰落後,相互之間關係維持的還不錯的門派。

當然,誰讓五嶽劍派中,就數這三家實力最弱,關係自然要近一些。不像嵩山派和泰山派,人多勢眾,高手眾多,不需要抱團取暖。

李牧初入江湖,沒有什麼經驗,從這兩派開始遊歷,算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既能提前認識五嶽劍派的師長,見識一下各派的武功,結交年輕一代的高手,也沒有什麼江湖風險。

當然,這都是嶽不群的想法,李牧則無所謂,他不差這點江湖經驗,不過既然來到武俠世界,多走走轉轉也沒錯。

不是有人說過嘛!混跡江湖,就要飲最好的酒,騎最烈的馬,擁最美的女人。

做不做得到不好說,想還是要想想的。

索性,也只有北嶽恆山多跑幾步,南嶽衡山回福建順路拐個彎就行了,兩封信也耽誤不了他多少功夫。

李牧下了華山,來到附近福威鏢局的分局,三年多前,林震南送給他的那匹雪白的小馬駒,現在已經長得神駿異常,名字叫小白。

打點好行李,騎上小白,李牧一抖韁繩,疾馳而去。

……

北嶽恆山,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

三月天氣,乍暖還寒,李牧馬不停蹄,兩天功夫就到了衡山腳下的一處小鎮,這處小鎮幾乎是依依恆山而生,到處都是上香拜佛的信徒。

衡山由於是清修之地,不方便招待來客,在小鎮上建有一座別院,專門招待武林同道,還有一些虔誠、豪爽的香客。

別院建在鎮外,稍一打聽,便知道路徑。

聽說是華山弟子,還要拜見掌門,遞送華山掌門的親筆信,知客弟子表現的很客氣,在別院裡給李牧安排了一間房間。

李牧洗漱沐浴一番,混身清爽,便在小鎮閒逛。

這小鎮因背靠恆山派,治安卻是極好,雖也有不少江湖中人,但等閒宵小早就被恆山派斬妖除魔了,因此倒顯出幾分繁華。

找了一家頗顯雅緻的酒樓,好好祭一番五臟六腑,趕了兩天路也有點乏了,便回到恆山別院,早早歇息。

第二天李牧在附近的山石上練完紫霞功,吃了早點,在一名知客僧的帶領下,向恆山走去。

不愧是經常接待香客的知客僧,一路上對恆山大小景色信手拈來,隨處一指,便能講出一段典故。

到了恆山山門,又換了一名知客弟子引入偏廳用茶,這知客弟子乃是一名十七八的小尼姑。兩人通報姓名,這名弟子法號“儀慧”,是定逸師太坐下弟子。

李牧也不磨嘰,直接道出來意,言明有師傅華山掌門嶽不群的親筆書信,送給恆山掌門定閒師太。

都說每個門派的知客弟子都是挑性格溫和,能說會道,耐性極好的弟子擔任。李牧對此頗為認同,能當定逸師太這位暴脾氣的徒弟,性格不溫和都不行。

聽李牧道出來意,儀慧不敢怠慢,道聲“失陪”,便匆匆離去。

李牧坐在這裡悠閒的品著清茗,打量著偏廳內的擺設。這恆山派不愧是佛門一脈,不論是一桌一椅,還是屋內擺設,都是樸素之極。

盞茶功夫,便有弟子來報掌門定閒師太有請,李牧不敢怠慢,整了整衣冠,跟著穿過幾重院落,進入內堂。

走進裡面,卻發現這是一處佛堂,供奉著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有一位身著黑緇衣,滿臉慈祥,四十餘歲年紀的師太正在蒲團端坐,雙手合十,抬頭打量著他。

李牧也不怠慢,知道這定閒師太比嶽不群還要大上幾歲,只是內功高深,駐顏有術,才顯得如此年輕,趕忙行禮道:“華山弟子林平之,拜見定閒師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