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回到家吃過晚飯,看著滿天繁星,李牧搬了一把躺椅放在二層的露臺上,又讓小嬋泡了一壺茶,一邊吹著和煦的暖風,一邊品茶,一邊欣賞滿天的星光。

另一邊,小嬋幾個丫頭,湊在一起正在大呼小叫的玩著五子棋,歡快極了。

透過窗戶,李牧也看到了蘇檀兒的身影,淡淡的燈光下,似乎在翻閱帳本,眉頭不時皺幾下。

李牧忽然覺得蘇檀兒也不容易。

蘇家情況其實也算複雜,蘇家這一代總共有三系:老大蘇伯庸;老二蘇仲堪;老三蘇雲方;幾人各掌一路生意。

如今老太公蘇愈尚在,看起來還是兄友弟恭的局面,但再往下看,就越發的不堪了。

誰讓第三代的這些子弟,也就老大蘇伯庸的獨女蘇檀兒行事不溫不火,各種手段卻相當出眾,有大將之風,可堪造就。

可另外兩房哪裡會服一個女子,那會甘心,蘇老太公在壓著還好,等不在了,少不了鬧出一場大風波。

蘇老太公只能讓蘇檀兒提前接觸生意,從蘇伯庸管理的產業中,劃了一些給蘇檀兒,一方面是鍛鍊一下,一方面讓她提前接手父親蘇伯庸的資源,形成自己的勢力,未來另兩房即便不服,也能以大勢壓迫和整合兩房的產業。

如此期望和重擔,也讓蘇檀兒越發努力。

李牧也不好勸說什麼,蘇檀兒有她的堅持和努力,做的也很好。

倒是他,在外人眼裡還是個胸無大志吃軟飯的。

眨眼,時間就到了中秋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蘇家自然要擺宴的,整個蘇家,上上下下從主人到管事、小廝、丫鬟、護院足有數百人,都聚在一起,一同參加這場中秋宴。

僅八仙桌就擺滿了幾個大院子,孩子跑來跑去,吆喝聲、招呼聲、閒聊聲響成一片,為了不耽誤晚上看燈會,夕陽還未落下,宴席已經開始了。

氛圍越發的熱鬧,火把與燈籠燃起來,天漸漸入夜,猜拳的,說笑的,各種聲音響成一片。

不過,由於宴席開的早,入夜不久便到了尾聲。

宴席結束後,自有下人們收拾,蘇檀兒這些小輩兒,又陪著蘇老太公賞了會月,嘮嘮家常,說些討喜的話。

蘇老太公雖七十有餘,身體還算健碩,看到李牧和蘇檀兒,也叮囑幾句「你們以後是要相互扶持的」之類的話。

隨後,蘇家的中秋宴便算是結束了,接下來或赴約或賞燈,各有各的去處。

幾人回到小樓收拾一下,便開始出發。

馬車也早已備好,好在空間夠大,李牧和蘇檀兒,小嬋幾個丫頭,一起倒也坐得下。

出了蘇家,街道上已是人頭湧動,大概和他們一樣都吃過了晚飯,人流從各家各戶大街小巷湧了出來。

路上已經掛滿了花燈,如同一串串璀璨的夜明珠,高聲叫賣的小商小販更是不絕,也有那雜耍的賣藝的,敲鑼打鼓,舞龍舞獅的隊伍經過。

大家興高采烈,一派繁華盛宴。

就連一家家青樓,生意也火爆起來,稍有名氣的青樓女子也都有了去處,不時傳來某某詩會,某某公子有新作出爐的訊息,隨即便有某位名妓當場將這首詩詞吟誦一番。

李牧他們出門時,各大詩會便已經開始,不少質量不錯的詩詞已經被人掛了出來,在各個青樓楚館,各個群聚集之處,被人大聲朗誦出來。

馬車一路行過,窗外熱鬧的場景,不時惹的幾個小丫頭大呼小叫。

等到了烏衣巷附近,前方更是人頭攢動,一隊敲鑼打鼓,舞著大龍的隊伍剛好在旁邊經過,之好讓馬車先靠邊,躲過這波人流。

喧囂的人潮中

,有人舉著一張宣紙,大叫著跑進旁邊的青樓。

「麗川詩會,劉公子新詩詠竹……」

很快,青樓之中,便傳出一女子誦讀「詠竹」的聲音,隱隱還傳出不少叫好看賞聲。

半盞茶的功夫,人流終於希少了一些,馬車在才慢吞吞的來到了最熱鬧的夫子廟。

這一片絕對是整個江寧城最繁華的地方之一,臨著秦淮河的街道,也比其他地方大氣美觀,店鋪也更加上檔次。

此時路兩旁掛滿了街燈,自然熱鬧的很。

濮園詩會的六船連舫,便會在這附近一帶河面巡遊,倒是一處上船的好地方。

幾人下了馬車,在附近逛了逛,看了會兒花燈,找到濮家專門在這裡迎客的一個管事的,遞上名帖。

很快便安排了一條小船,在燈火掩映中輕盈離岸,划向河道中央的那巨大連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