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大學內遷(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陽的各大建設工程,和徵兵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這邊,剛剛修建好的一片校舍前,李牧正和一位中年人握了握手。
“劉校長,歡迎,歡迎來到南陽。”
劉校長看著眼前嶄新的校舍,內心十分激動,連連說道:“謝謝李專員,謝謝李專員接收我們。為我們準備校舍,為我們撥款。”
李牧笑了笑:“別客氣,大學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種子,值此國難之際,怎可袖手旁觀。”
劉校長感動的眼睛都紅了,如此混亂的局勢下,大學要內遷,想要找一處好的落腳點兒真的太不容易了。南陽這邊的條件,比他們想象中的更好。
眼前這位劉校長,其實是焦作工學院的校長,焦作工學院的知名度可能太低,大家沒聽說過。但以後這家大學會改名中國礦業大學,它正是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焦作工學院。
這家工學院系1909年由英國福公司興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當時,校址選在豫省修武縣澤煤盛廠附近的焦作村,故名焦作路礦學堂。
學制四年,培養採礦、冶金和鐵路專門人才。1933年,又增設了土木工程科的路工橋樑系、水利系。
不過,按照原本的歷史,抗戰爆發後,焦作工學院四處尋找落腳點,先是跑到西安,最後又跑到天水。並將全部裝置、儀器、圖書、標本和實習工廠的機床等教學用具,連同教職員工和學生一併遷了過去。
這次,由於李牧提前出手,這邊不但提前準備好了校舍,又給出了極好的條件,直接截胡了。
當然,如今不能說截胡,以如今國內的形勢,很多城市對這些大學並不在乎,甚至擔心來了之後增加本地的負擔。在如今這個到處都是戰火時代,連本地都顧不了,哪還在乎其他。
相較而言,像李牧這樣給出這麼好條件的,極其罕見。
就算西南聯大,搬到昆明後,條件也好不了哪裡去。由於戰爭期間,辦學經費非常吃緊,連蓋一個房子都缺錢。最後只有教室的屋子用上了鐵皮屋頂,學生宿舍都是茅草頂。
還有武漢大學,搬到了樂山,這也是武大歷史上物質生活最艱苦的時期。
薪金減少,物價飛漲,即使是大學教授,其薪水甚至都不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而辛辛學子更是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吃的是摻雜砂石稗谷的“八寶飯”,穿的是縫滿補丁的破舊衣。
由於生活、醫療條件惡劣,十多位教師被貧病奪去了生命,而學生的死亡人數更是在百人以上,學校公墓也不得不一再擴大,甚至被稱作“第八宿舍”,當時學校只有七座宿舍。
不但是省內的焦作工學院,北平、天津、河北大部…相繼陷落後,這些地方的大學都在找地方外遷。很多大學,由於人數太多,甚至每個院系各自拆分出來,各自找地方外遷落腳。
不少大學由於和北洋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並不受國府重視,很多隻能自己聯絡地方。
透過李牧幾個月的聯絡和溝通,早已經消失在歷史上的北平大學,還有北洋大學的理學院和工學院,對李牧開出的條件都挺心動的。
】
已經派員過來考察,不出意外,很快就會轉移過來。
另外,還有本省的國立河南大學,歷史上抗戰時期,河南大學在省內遷來遷去,到處躲藏辦校,雖然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也沒有搬去外省。
李牧兩個月前已經派人和他們溝通,由於在本省內,不用遷去外省,他們還是挺重視的。
金陵陷落後,處於中原大地的豫省風雨飄搖,省城更是越來越危險,河南大學儘管不想搬走,形勢是如此,不得不搬。
如今,雙方就到底怎麼搬?什麼時間搬?這邊能給出什麼樣的條件?仍然在溝通協商中。
還有一個搖擺不定,正在緊急溝通中的是國立山東大學。由於局勢緊張,山東又是沿海省份,山大的內遷速度還是挺快的。
十一月份,山大從青島內遷到安徽安慶,結果,剛在那裡待了一個月,金陵就沒了。
金陵守不住,安慶自然也不可能守住,只能再次找落腳的地方,繼續內遷。
歷史上,他們遷到了萬縣,上面實在沒有多餘的資源,剛到地頭屁股都沒坐熱,就被兼併了。抗戰勝利後,才又在青島原址上覆校。
現在,山大也在糾結。這段時間,他們跑了多少趟主管部門,協調了多少次,才找到一個肯接收他們的地方萬縣。雖然條件差了點,畢竟也是主管部門好用不容易幫他們聯絡的。
另一邊,是主動聯絡他們的南陽,給的條件很好,說實話很吸引人。而且,對方知道他們作為國立山東大學,抗戰勝利後肯定要回山東的,不可能留在當地。但依然開出這麼好的條件,不求回報的養著學校,更加難得可貴。
其實,這也是一些名校想找一處條件好的落腳點,不容易的原因。都知道留不住,抗戰勝利後肯定要回去。沒有好處,吃喝拉撒卻都要本地供應,有多少地方有那個覺悟和手筆。
考慮了很久,他們內心仍然傾向於南陽,只不過,主管部門那裡,必須要好好的解釋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