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敗局已定。

二十萬大軍折戟沉沙,一時間引得天下大震,七國驚恐,諸侯人人自危!

韓魏元氣大傷,再無和秦國角逐的實力。

更別提燕趙楚了,經此一敗,此三國直接放棄了合縱的想法,原本聚集起的精銳之師也紛紛散開,歸於平靜。

這次合縱名存實亡,甚至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大戰結束的第三天,秦王子楚以大臣馮去疾、馮劫、王綰等人為使,出使韓魏兩國,商談韓魏退出合縱一事。

此三人都是秦國朝臣中的中流砥柱。

途經函谷關,呂不韋於關中設宴,為其踐行。

“見過呂相,見過各位將軍。”以馮去疾為首的眾使者向呂不韋等人行禮。

“見過吳卿,多謝了。”馮去疾轉而又向一旁的無所事事的吳駒鄭重的行了一禮。

吳駒挑眉,他和馮去疾等人也是認識的,但不是很熟,此三人在後世歷史上亦是有所作為,被正史記載之人。

王綰乃是文官,和呂不韋走的比較近,屬於呂不韋派系的,歷史上的他曾經在始皇帝時擔任過丞相一職,可見其能力還是比較出眾的。

馮去疾和馮劫,二人一文一武,歷史上的二人在始皇帝時一個擔任過右丞相,一個擔任過御史大夫,可見其能力。

當然,都姓馮也並非巧合,二人乃是表兄弟關係,是當年上黨郡太守馮亭的後代,當年震驚七國的長平之戰,正是因為馮亭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行驅虎吞狼之策而引發的,馮亭也因此而死,死後他的後人有的留在了上黨,有的前往各國,馮去疾和馮劫便是來到秦國的那一批。

馮去疾和馮劫二人在朝中和韓國外戚一脈走的比較近,因為馮亭為韓國臣,二人本就有韓國背景,當然,也僅限於走得近。畢竟因為韓國背景的關係,二人行事也很謹慎,平時自成一個小黨派,不存在投靠誰一說。

至於為何派這兩兄弟作為使者之二出使韓魏,那就是子楚心中所想,旁人不知了,興許有韓國背景也算是一個原因。

“謝我幹嘛?”吳駒挑眉問道。

“當然要謝您,若無您妙手回春,治癒關中將士,自然無今日之大勝,也就沒有我等的用武之地了。”馮去疾笑道。

“原來是這樣。”吳駒微微一笑:“不用謝,要謝就謝醫家的千萬醫者吧。”

“自當如此。”馮劫點點頭。

“不說這個了,諸位共同舉杯,祝賀馮卿、馮將軍和王卿此行一路順風!”呂不韋舉杯招呼道。眾人共同舉杯。

“接下來的事情可就交託給你們了。”蒙驁笑道。

“放心吧,此行必定功成!”

馮去疾等人相視一笑,道:“仗打得這麼好,接下來就交給我們吧。”

……

次日,使團出關,前往韓魏。

兩天後,在馮去疾等人勸說下,韓王然和魏王圉宣佈韓魏兩國徹底退出合縱。

沒辦法,韓魏不可能再打下去了。

兩國在七國之中本就相對弱勢,二十萬聯軍折損十五萬對他們來說已經傷筋動骨了,甚至可以說是斷了一條胳膊。

這種情況,任誰都不會繼續打下去。

如果像趙國的長平之戰一樣,一戰徹底打光國內所有青壯的中堅力量,那他們也必然會像趙國那樣,在長平之戰後被白起和王齕包圍都城邯鄲。

甚至他們會比趙國還慘,趙國有千里平原沃土,有數十萬大軍,有七國第一的冶鐵技術,有廉頗和李牧,有平原君趙勝,他們韓魏有什麼,拿什麼和秦國對拼。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韓魏想要騰出手來解決國內的疫病。

既然想要處理疫病,那仗也就必然不打了,再者韓魏也希望得到吳駒的支援。

沒錯,就是吳駒,又是他的功勞。

現在七國之內,只有吳駒掌握了類傷寒的治療方法,韓魏兩國的醫家只找到了緩解的方法,因此韓魏兩國希望從吳駒手中拿到那種名叫青黴素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