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卿依次啟奏!”

此言一出,只見位於百官佇列最前的呂不韋出列,沉聲說道:

“周王於洛陽聚韓趙魏楚燕五國之士,欲合縱五國攻秦,相邀兵家少主孫隱居縱約長之位,且攻且守,還望諸卿明鑑,大王明示!”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寂靜,落針可聞。

這個訊息早已不是秘密了,眾臣倒也沒露出什麼驚慌之色。

吳駒站在佇列中一言不發,靜靜看著這一切,他這次特地參加朝會,就是想知道秦國將會如何應對這次合縱。

“數年前,周赧王與西周文君謀秦,秦舉雄師出關遠襲,大破周王室,如今周王再次興兵攻秦,此舉顯然是仍然對此仇念念不忘,臣認為,吾等當效仿昭襄王,立刻舉大軍攻之,方能平定此亂。”一個老將出列說道。

迅速出兵反擊,打散合縱大軍。

這個說法顯然是當今朝堂的主流。

但偌大的朝堂數百臣子,難免有人提出異議。

“臣以為,周王此舉不過是恐秦已久,望虛張聲勢,以求自保,出兵當暫且擱置,反之許以重利以安撫周王,則合縱大軍散去。”

吳駒:???

他伸脖子想看看誰張口說出的這話。

啊……是奉常啊,那沒事了。

奉常,掌宗廟禮儀,如今雖然七國各自為戰,但這些舊時代的學士有很多依舊擁立著周王室。

尤其是秦國現在的奉常更是個冥頑不靈的老學究,能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

但此類言論顯然是站不住腳跟的。

奉常話音剛落,便有人嗤笑一聲,反駁道:“兵家少主孫隱都已經出山,由齊至周,不遠千里抵達洛陽擔任了縱約長,奉常卻以為這只是虛張聲勢,多是有些可笑了。”

蒙驁也站了出來,反駁奉常之言:“孫隱年少成名,熟讀兵法,傳說堪比祖先孫子,將他立為縱約長。且兵家居齊已久,多年未曾出山,將他們尋來,可見周王乃是認真的。”

“攻周畢竟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貿然出擊,恐遭天下人口誅筆伐,遂聚而伐秦,此中利弊,還望大王與眾卿思慮清楚。”奉常依舊堅持己見。

眾人無語。

秦國做的大逆不道的事還少嗎?

攻韓,攻楚,攻燕,攻齊,攻趙,攻魏,攻周王室,滅西周,秦昭襄王甚至還稱過帝。

時至今日,秦國早已被冠以“暴秦”之稱,乃是天下公敵。

王齕站出來,長出一口氣,緩緩說道:“王齕無能,多年來甚至未能為大秦再下上黨,但吾畢竟三朝宿將,亦與朝中不少老將老臣一樣,親身經歷過兩次合縱。”

“昭襄王時,孟嘗君田文合縱三國,以齊閔王為縱約長,歷時三年,攻入函谷關,迫使我秦國歸還剛攻下不久的武遂和封陵。

“十年後,蘇秦佩六國相印,聚五國兵馬,再度叩關攻秦,那一次的合縱距今日較近,朝中不少人都經歷過,且歷歷在目。”

“如今合縱大軍再度集結,若此次孫隱和周王帶領大軍兵臨函谷關,朝中可有一人能保證函谷關守得住,函谷關若被攻破,則合縱大軍長驅直入,若我大秦敗了,又有何人能當得起這個責任?”

王齕所說的,正是不少人的心聲。

他所說的話,更是頓時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