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儒家學子,荀子門生。

他年少時便為郡中小吏,但卻不滿足於此,而志存高遠。

有一次,他見吏舍廁中有老鼠在吃髒東西,見人或者犬走來便驚慌逃竄,之後他又進入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積的粟米,居大的宅院之下,不用擔心人或者犬來驚擾,於是感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意為,一個人有出息或者沒出息,就和老鼠一樣,是環境決定的。

於是他毅然決然的辭官,拜入荀子門下,學習荀子的學術,追隨他從稷下學宮到楚國蘭陵。

他和師弟韓非的志向不同。

韓非是韓國公子,宗室子弟,自幼嫉世憤俗,對韓國弱小落後而國內迂腐不堪的現狀深惡痛絕,於是向荀子學習,希望透過自己的才學改變韓國。

而李斯是楚國上蔡人。

上蔡這個地方曾經被秦、楚、韓、魏等多國擁有過,也許是受到家鄉的影響,李斯也如他的家鄉一般,是並不承認自己是任何一國的人,他更無心扶持任何一個國家。

李斯少時很貧窮。

他認為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

他所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是無上的仕途!

因此,李斯與韓非在天賦、學識上均無高下,但韓非選擇常伴荀子左右,但李斯卻選擇了求仕。

一年前,李斯學成,荀子認為他可以出師。

李斯覺得楚王不足以讓他侍奉,且六國已經逐漸衰弱,無可為建功者,於是決定向西而行。

他來到荀子面前,說道:

“斯聽聞,人在遇到機會是千萬不能懈怠,七國相爭,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大好時機也。

處卑賤之位而不去求取者,如等著天上掉肉的禽獸一般,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而勉強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卻還要說自己厭惡功名,標榜自己與世無爭,此非士人之本願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於是,李斯告別了師父和師兄弟,啟程遊歷天下。

從蘭陵離開後,他一路北上,到齊國、燕國,又向東去了趙國,南下走到韓魏,最終遊歷了楚國之西和秦國巴蜀地區,來到了咸陽!

本來他能年前就抵達的,如果沒有年前這場大疫的話。

“咸陽,終於到了啊……”李斯深吸一口氣。

秦國便是他選擇的入仕之途。

李斯揹著行囊,大步走進城門,經過檢查後,成功進入了這座傲立於西方的秦國都城。

花光身上僅有的盤纏,在咸陽找到一處旅店住下後,他洗去一身風塵。

次日。

李斯踏入了呂府的大門。

“煩請稟告呂相,李斯求見!”

其時,呂不韋和吳駒正在呂府的一間亭中坐而對弈。